从“浙里美”到“赣鄱秀” 江西省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从“浙里美”到“赣鄱秀” 江西省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朱晨欣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实习生 夏 菲

仲夏时节,在龙南市渡江镇新大村的百亩玫瑰产业园,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开启了避暑之旅;在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基地,日销往江浙沪的龙虾达数万斤;在上饶市广信区五府山镇中华蜜蜂谷,家家户户养蜂,一瓶瓶蜂蜜从武夷山山麓发往全国各地……

与浙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江西,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中领悟真谛,从“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中探索真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打造赣鄱版“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循序渐进,深入推动重点帮扶村发展

走进黎川县日峰镇十里村,“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模样乍现眼前,自列入“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来,该村经省自然资源厅、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等单位深度挖掘,“水、渔、米”三大产业风生水起,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与十里村不同的是,“十三五”贫困村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被列入“十四五”市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由宜春市委组织部持续驻村帮扶,槽岭村从“地无三尺平”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处处是景、步步是画,集百合、研学、光伏三大产业于一体的新村。去年,槽岭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

透过一东一西的两个村,可观全域。我省在践行“千万工程”中,既考虑了一些原贫困村有巩固拓展的需要,还要兼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薄弱村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选定的1841个“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中,1074个是“十二五”贫困村、“十三五”贫困村,767个属于薄弱村及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同时,我省还创新推出市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737个,县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3324个。

针对以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需要开展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7项重点工作。每个“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每年衔接资金投入不少于100万元。据统计,截至目前,1841个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共投入资金92.12亿元,其中衔接资金75.27亿元。如今,所有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已全部新编或修编村庄规划。

久久为功,三箭齐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古木葱茏、溪水潺潺的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要保护好环境并非易事。早在2020年,长水村在低洼地建造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站,还率先加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万村码通”5G+长效管护平台,让村民监督长水村垃圾清理、污水处理等。

2016年,石城县率先建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投资2.5亿元实施9个乡镇圩镇、80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及150公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2万吨,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无论是武宁县还是石城县,要实现“千万工程”到“和美乡村”的美丽蝶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之举。为此,我省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等工作。持续升级完善农村户厕管理系统功能,不断推进农村问题厕所整改和卫生厕所改造。截至目前,全省排查出“不能使用”和“不能全年使用”农村问题厕所3.45万个,已完成整改3.30万个。同时,巧解农村污水治理难题,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7500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遵循城乡一体化的治理思路,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的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截至目前,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

精益求精,深入践行“百百千”工程

“千万工程”贵在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我省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走深走实,出台了《江西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进方案》。目前,全省已签约合作的校县共10对,力争2025年每个设区市有1对以上校县签约合作,未来通过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赣鄱正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品牌。

校地深度合作,让重点帮扶乡村实现新变化。江西农业大学牵手大余县,在池江镇杨梅村建成了集产学研旅游四位一体的产业示范及旅游园区,园区内有水稻育秧工厂、农业机械化示范平台、特色蔬菜种植示范点等;南昌大学与莲花县“联姻”,在坊楼镇小江村探索出“高校专家陪伴式指导+乡土工匠队伍建设+农民群众全程参与”的乡村建设新模式,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师生深挖“潇溪”文化,让诗意小江村换新颜。

结对搭建基地平台,激发乡村新活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立乡村振兴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和校地双导师制度,在上高县培育各类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校地联合育才模式;赣南师范大学与信丰县聚焦脐橙产业合作,通过脐橙现代产业学院,在安西镇建设种质资源圃,打造乡村建设示范基地。

挖掘资源优势,让乡村特色品牌取得新突破。南昌大学依托思政、旅游专业的优势,以中组部命名“红色名村”的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建设为课题,在“学、吃、住、行、听、看、带、宣”等方面出点子、想办法;生物食品等专家教授对万载仙源豆腐、百合油茶等农产品进行技术升级,为罗城扎粉解决生产许可达标、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生产规模化等问题,并成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