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造就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波澜壮阔社会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当前,江西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我们如何从“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中学到真经、悟透真理、促进工作,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走在前列?本期推出一组言论,以飨读者。
永葆为民的赤子之心
阮启祥
要深刻领悟在伟大思想指引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新时代新征程,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好运用好,首先要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心无百姓莫为‘官’”“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这些来自《之江新语》中的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写照。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起源于经济高速增长后,浙江广大农民群众对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这一工程实施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从陕北梁家河村改旱厕、建沼气,到河北正定整改农村“猪圈连茅厕”、设立公共厕所、修建生活垃圾池;从福建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到为贫困农民脱贫调研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领袖深厚的农民情结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从未改变、一以贯之。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葆为民的赤子之心。
要深刻领悟在伟大思想指引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千万工程”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载体。实施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不断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再到“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不断丰富内涵,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千万工程”的发展历程,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实践伟力。学好用好这一经验,就要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唯物史观。“千万工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的实践。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坚持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学好用好这一经验,就要在新征程上走好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一起干、同心干,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
郑 颖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带来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就乡村振兴而言,创新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才能统筹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江西是农业大省,新发展理念对于我省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必须用好的“指挥棒”“红绿灯”。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路径科学有序开展。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我们相信,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4500万江西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广袤的赣鄱田野上,必将铺展开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系统观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范嘉欣
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实践证明,坚持以系统观念观大事、看问题、作决策,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要加强前瞻性思考。“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前瞻性思考强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预见事物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把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贯通起来,把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善于“弹钢琴”“转盘子”,才能实现系统的平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立足全局、着眼大局,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重大原则,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通过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要加强全局性谋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性谋划强调用全面系统的观点从大局出发观察和解决问题,要求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就能以全局性谋划破解系统复杂性难题。前不久,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调动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就是胸怀“国之大者”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的政治担当。
要加强整体性推进。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整体性原则强调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出发,谋划发展,注重把握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新理念的提出,都是整体性思维的集中体现。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之所以成效显著,亦得益于把城乡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并制定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与配套政策,加快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增加发展的整体性,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唯真求实做好调查研究
邹 沛
哪里工作打不开局面就到哪里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得益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决策。我们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就必须学好练精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通过调研与转化推动科学决策、解决发展难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千万工程”从决策、实施到持续深化的整个过程,直接面向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涉及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来不得半点虚假。习近平同志初到浙江工作,便着眼于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开展调研,以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的壮阔征途,使“千万工程”成为了真正的民心工程。事实证明,调查研究要获得实际效果,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以群众的呼声、需求、满意为导向,从群众路线这座“富矿”中找准调查研究“最优解”。
调查过程要动真碰硬,紧抓问题。如何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必须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群众,哪里问题集中就到哪里去,哪里落实不到位就到哪里去,哪里工作打不开局面就到哪里去。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为作出“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接“烫手山芋”、善于钻“矛盾窝”,绕到“门面”“窗口”后,看看“后院”“角落”,捕捉“活鱼”,打捞“沉没的声音”,切实把情况摸实摸透,用调查研究“十月怀胎”,换来科学决策“一朝分娩”。
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坚持唯实求真,才能取得真经、求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防止和克服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求真务实作风促进调查研究工作更实更深。要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既要善于“看病”抓问题,也要善于“开方”求答案,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硬招、实招。
以党建引领激发奋进力量
黄仕琼
党建根基越扎实,乡村振兴就越有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强化党建引领。“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发展态势,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有机融合,绘就了一幅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生动画卷。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有了领头羊,奋斗有方向。“千万工程”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励激励……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建根基越扎实,乡村振兴就越有力。当党员干部从“领着转”“催着干”到“带头干”“主动干”,农民群众从“站着看”“看着干”到“一起干”“抢着干”,人人有了这股咬定目标不放松、面对困难不松懈、齐心协力踏实干的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风,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群众精神风貌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新时代新征程上,各地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让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担任带头人,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基层党建制度落实落地,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不动摇不折腾 锚定目标真抓实干
朱雪军
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目标后就要不动摇、不折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20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紧盯目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我们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我们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每一项事业,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20年来,“千万工程”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新官不理旧账”,尤其要注意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倾向,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