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乐平:“瓷”中有“戏”
江西
江西 > 景德镇 > 正文

景德镇+乐平:“瓷”中有“戏”

景德镇是闻名遐迩的国际瓷都,而景德镇所属的乐平则是赣剧之乡。

陶瓷艺术和戏曲艺术同样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在新时代,两者间是否可以架起融合的桥梁?有观点认为,将古老的赣剧乐平饶河戏搬上景德镇陶瓷,让陶瓷既有故事也有“戏”,会衍生出一个“瓷上戏曲”的新概念,对弘扬传承地方特色和文化,势必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瓷与戏原本相生相伴

谈及瓷上戏曲这个话题,有着“赣剧百科全书”美誉的乐平文化界人士、剧作家蒋良善侃侃而谈——瓷器与戏曲原本相生相伴,有资料显示,早在元代,青花瓷上便有了戏曲的影子,以戏曲人物为装饰题材是元代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那时,元杂剧盛行,瓷上戏曲大多为历史剧,涉及《空城计》《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等。到了明万历年间,民间戏曲表演进入空前活跃期,传统戏曲愈来愈成为陶瓷艺术装饰题材的“标配”,而且加强了对戏曲人物的表现力。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

记者注意到,文汇网前不久推出的题为《从版画和瓷器里重新认识明清戏曲》一文中提及:经历了著名的元杂剧之后,以《红梅记》为代表的明代传奇作品成为传统戏曲的另一瑰宝。其创作和演出繁荣,不仅使戏曲进一步走进广大民间,还连带促进了版画和瓷器戏曲图绘进入巅峰。而绘有戏曲人物的明清时期的瓷器,早已进入海外收藏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如英国收藏家巴特勒收藏的中国古代瓷器中,绘有戏曲图纹的瓷器占了很大比重。2005年上海博物馆会同巴特勒在上海举办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展,展出的巴特勒所藏多件瓷器都绘有明代传奇戏曲人物形象。

据蒋良善介绍,《红梅记》这部戏一直盛演于戏曲舞台,多年来传唱不衰。后人将这部戏的第十九出和第二十出的情节进行了改编,讲述的是安徽凤阳父女二人街头打花鼓卖唱的故事,剧名为《红梅记·打花鼓》。后来这一场景广泛呈现在各种瓷器上。

“我父亲是一个跑水上运输的船夫,也是一个戏迷。有一次,船到饶州(今鄱阳)码头卸货后,他来到饶州城逛街,无意中发现路边地摊上摆着几只青花瓷碗,碗上绘有《红梅记·打花鼓》戏曲图纹,于是果断买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只要一得空闲便会对着碗细细品味,时不时地通过这几只碗过上一把戏瘾。”蒋良善说,可惜这些碗没有保留下来,印象中,这些碗的底部都绘有“景德镇制”字样。

让饶河戏走进陶瓷怀抱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乐平戏曲至今生命力旺盛,但景德镇陶瓷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从中却少见戏曲的影子,纵观市场上出现的陶艺品,其装饰题材大多为山水花鸟。

然而,据记者了解,在景德镇老一辈陶艺家中有在瓷上画戏曲人物的,且画工精湛。记者曾在网上浏览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粉彩《西厢记》瓷板四屏,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画面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以惊艳、听琴、传书、送别四个片段将整个故事串联,每幅画面都富有韵律。在中国画传统笔墨中融入了西画写生素描技法,人物造型神态逼真,用笔纤丽,线条细劲而流畅,画面构图饱满,具有生动的故事叙事性和场景再现。

章朝辉是景德镇学院美术专业的一名教授。他说,当下年轻陶艺家中画戏曲人物的并不多,他算是少数中的一个。走进他位于沿江西路景江华庭的工作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他创作的几件以戏曲为装饰题材的陶艺作品,其中包括《昭君出塞》《牡丹亭》《贵妃醉酒》等,尤其《贵妃醉酒》格外引人注目——贵妃醉酒“美人醉”,醉亦成欢“豇豆红”,硬是把贵妃当年醉酒时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章朝辉陶艺作品《贵妃醉酒》

章朝辉陶艺作品《贵妃醉酒》

章朝辉陶艺作品《昭君出塞》

章朝辉陶艺作品《昭君出塞》

章朝辉陶艺作品《牡丹亭》

章朝辉陶艺作品《牡丹亭》

对章朝辉来说,瓷上画戏不仅因为他内心怀揣传统文化情节,更主要的是为了再现一种乡愁——小时候在浮梁老家,他所在的村子经常会请戏班子演戏,剧种包括越剧、赣剧、黄梅戏等,每次演戏,台上“念、唱、翻、打”铿锵有力,台下人山人海,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这样的情景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在章朝辉看来,戏曲是国粹,传承和弘扬戏曲,是一种文化自信,亦是一种文化自觉。而赣剧乐平饶河戏,展现的是景德镇本土戏曲文化现象,他希望越来越多的陶艺家能够关注这一现象,并且在陶艺作品上呈现赣剧乐平饶河戏,让其走进陶瓷怀抱,让陶瓷既有故事也有“戏”。

瓷中戏开启陶艺创作新篇章

在娱乐多元化时代,戏曲的娱乐性已然不再是人们的首选,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戏曲欣赏能力,如今仍对戏曲感兴趣的,基本上都是些从戏曲年代走过来的人,首先戏曲受众就存在一个薪火相传的问题。而且由于年轻人不喜欢戏剧,戏曲表演人才也将面临断层的窘境。

蒋良善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他说,移动互联网为戏曲表演增添了新的传播平台。时下不仅乐平,全国各地几乎都采取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方式传播地方戏曲,甚至还有不少地方剧种的“驼梁角”组建起了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抖音平台直播戏曲。尽管如此,不仅线下受众少见年轻一族,线上粉丝更是寥寥无几。

赣剧乐平饶河戏的名气的确很大,省内可谓家喻户晓。在乐平,大多数村每年正月和腊月都会请戏班子演戏。和以前不同的是,以前请戏班子演戏是因为大家都爱好看戏,如今则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戏场上除了一些老人是真正看戏的,年轻人压根是凑热闹的。

蒋良善认为,瓷上戏曲有着现场观赏之外的意义,呈现在瓷器上的戏曲图绘其实就是戏曲剧本的缩影,让戏曲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过上一把戏瘾。瓷中有戏,瓷就成为了流动戏台,这对赣剧乐平饶河戏传播是十分有益的。只是还必须考虑一个文化传承问题——于乐平而言,当下最要紧的是培育赣剧表演人才和赣剧年轻受众,在演和看两个层面实现新老交替,如此,乐平的戏曲文化名片才会永久鲜活。于景德镇而言,陶艺人才具备戏曲欣赏能力很关键,如果能激发他们对戏曲的爱好,从而在陶瓷上画戏曲,景德镇陶艺创作势必会开启新的篇章。有理由相信,赣剧乐平饶河戏伴随景德镇陶瓷这一世界语言,一定会发声更响,走得更远。

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