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庭坚的诗,为人称道的一点便是他始终以平淡之美为终极目标,诗意连贯,意脉清晰,体现出质朴自然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开始显现。
一首《牧童诗》以平实的牧童意象道出“机关算尽不如君”的道理,而一首《新寨饯南归客》更是写出黄庭坚少年时代的悠然意气:“......夜行南山看射虎,失脚坠入崖底黑。却攀荆棘上平田,何曾悔念身可惜。辞家上马不反顾,谈笑据鞍似无敌。”
庄子和陶渊明隐逸的思想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16岁时写下《溪上吟》:“临仓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当其漻然无所拘系,而依依规矩准绳之间,自有佳处。”寥寥几笔,满是禅意。
陶渊明纪念馆 供图 柴桑区网信办
黄庭坚性格上的这种倾向性也让他和喜爱道家之意的黄介在南昌同届应举时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好友。
不过这种悠然的诗风,也随黄庭坚的经历而发生转变。
黄庭坚18岁时回到了江西南昌参加当年的乡试,一举得中乡元,但赴京赶考失利。
而后在22岁时,他再次乡试得荐,一举中第,自此仕途初始。
中举后,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在叶县,他迎来了诗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此时他躬身勤政,写下的诗文也多和政事有关。黄庭坚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一首《流民叹》,一句“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记录下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段时间,黄庭坚的诗多反映人间疾苦、抨击时弊,突出诗歌的社会意义。
为官的经历让黄庭坚的诗文有了厚重现实的积累,而后他调任回京,在京师结交了人生中的另一名好友——苏轼。
在和苏轼的交游唱和过程中,黄庭坚的诗歌多以咏物为主,44岁时,黄庭坚曾写下《岁寒知松柏》诗二首。以松柏覆雪不改其容的特性比喻高洁的品行。此时,黄庭坚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抱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天性宁静淡泊,但另一方面,他又亲历过民生疾苦,若是出世而去,难免有被弃之不用的悲哀。
在这一时期,他与苏轼二人,常以物喻志,共写逸情。他诗中的禅宗思想也在和苏轼的交流中愈发显现,“寓庄于谐”也成为黄庭坚诗风的新变化。同时,在阅历增长之后,他的诗风也变得更加奇巧大气。
36岁时,黄庭坚被任命为泰和县长,他依旧秉持着自己“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的为官理念,在当地留下“黄青天”的美名,此外,他在泰和写下的《登快阁》也成为他的代表诗作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此句大气畅然,清代文学家翁方纲这样评价道:“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
泰和县快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舒言诚 摄
主政泰和后,黄庭坚又几经宦海浮沉,面对人生起落,他坦然而豁达,诗风也归于自然又超于自然。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黄庭坚最为出名的诗句之一,写下此诗时,他仕途受挫,但一心只想念着自己的故交好友。桃李春风,江湖夜雨,未曾明说,但思念之情已满溢。
纵观黄庭坚的诗风之变,不难发现,他所思所感,都和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而他从未动摇的对于诗歌艺术创造的追求,才是让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明星最根本的原因,用黄庭坚自己的诗来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只有形成特色,自成一家,作品才会生动真切,达到高境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