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如何下好科技创新这盘先手棋

代表热议如何下好科技创新这盘先手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科技创新这盘先手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制胜硬核能力?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们展开了热议。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基础研究就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源头和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认为,持续巩固基础研究重要战略地位,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够实现技术成果应用的快速转化。”陈晔光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的支持政策。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跨区域共建,鼓励平台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分中心、支持创建“科创飞地”,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体,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能力提升。

加强基础研究的着力点在哪里?“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陈晔光建议,完善科研人员管理体系,探索长周期人才评价机制,给人才更多的成长空间,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得好,以创新人才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集聚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的自主可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齐涛如今正奋战在国家关键矿产资源科研战线。他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改变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这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扎根赣南革命老区,齐涛带领团队将突破国家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当务之急,自觉肩负起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自2020年10月在赣州正式挂牌以来,研究院在江西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实现快速发展,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们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并结合本地需求,着力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助力永磁电机材料、催化材料、高性能钨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革命老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强有力的科技引擎。”齐涛表示。

当漫步在赣南这片沸腾的红土地上时,无不感受到创新涌动的滚滚热潮。绿色短流程再生永磁材料新工艺3000吨生产线试生产成功,铁氧体永磁材料万吨级生产线完成建设并一次性开车成功,满足国六标准的柴油车用高性能尾气催化剂3000吨生产线顺利开工建设……这些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助力赣州市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更加依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对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需求也更强烈、更迫切。齐涛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科研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完善创新环境,使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形成合力,推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金融链高度融合,形成网络化、多维度的综合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实现“双向奔赴”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宋德雄感触颇深:“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清单,我省正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宋德雄介绍说,近年来,我省聚焦14个重点产业链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通过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把优势科研单位、院士专家和创新企业组织起来,集中查找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问题,瞄准产业链的“卡链处”“断链点”,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通过组织科技项目攻关,我省破解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遴选的十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近三年累计实现产值360亿元。

“我们将实施‘创新四率’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转化等攻坚行动,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争创稀土、生物医药、资源环境等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培育一支江西战略科技铁军,持续做好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向奔赴’,切实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效能。”宋德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