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江西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空气质量稳居中部地区第一位,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5年、赣江干流连续2年达到Ⅱ类水质,绿色发展指数连续9年居中部地区第一位……近年来,我省生态优势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纷纷为过去五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成绩点赞,并围绕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车间从“灰头土脸”到“一尘不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行动,健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机制,有序发展风光发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电源等清洁能源,培育壮大低碳产业。
对此,省人大代表、高安市市长周万辉深有感触。
建筑陶瓷是高安市的产业名片。位于高安市的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如今已是全国第二大建筑陶瓷产区。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陶瓷行业被视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但2022年以来,高安市以清洁能源推动建筑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周万辉为记者讲述了这段绿色转型的故事。
“近年来,在经历拉闸限电和能耗‘双控’后,高安的建筑陶瓷产业急需实现降碳增效。我们通过引进相关清洁能源企业的创新技术,让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变为现实。”周万辉说,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2022年11月,济民可信(高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开始向建筑陶瓷基地内的85条生产线集中输送清洁工业燃气。
周万辉介绍,使用清洁能源后,高安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3万吨、二氧化硫5.7万吨、氮氧化物1.6万吨,并能减少排污。目前,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内的陶瓷企业已实现100%环保在线监控,生产车间正由过去的“灰头土脸”向“一尘不染”转变,智能清洁制造渐成趋势。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关注流域“末梢神经”水体改善
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的报告中,这样一组数据让大家获得感满满: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下降6.9%;全省建成生活污水管网2.43万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47万立方米/日;建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38座,设区市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零填埋”……
过去一年,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赣鄱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江豚微笑、万鸟齐翔成为美丽江西的生动画面。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
省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熙,对我省城镇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颇为关注。
“流域整治工作既要着眼于大水体环境的全面改善,也不能忽视流域的‘末梢神经’,比如城市湖泊、滨湖公园、人工湿地、明渠等小流域。”郭熙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小流域治理依然存在水体总磷超标、自净能力减弱、水底淤泥堆积、治理模式单一等问题。
郭熙建议,开发截污能力强、污水处理量大的生态截污系统,对城镇小流域控制外源污染;应用底泥原位消解技术,即通过立体循环加微生物的分解,将底泥转变为水生动植物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选育沉水植物品种,实现水下生物多样性,形成水下森林,重构水生态链,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同时,注重水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结合,鼓励发展绿色产业,以水环境治理带动区域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发展。”郭熙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畅通“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今后五年,我省将实施“两山”转化工程。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浮梁县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擦亮“浮梁茶”这一招牌,在“两山”转化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们大力发展茶叶这一生态农业,实施扩面提质,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3万亩,建成了全国首套茶叶初制精制智能加工生产线。”省人大代表、浮梁县县长张汉坤告诉记者,该县还与媒体合作,每年举办“浮梁买茶节”,持续扩大“浮梁茶”品牌宣传,促进茶叶贸易。
据悉,2022年,浮梁县茶叶生产总量达1.3万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如今,该县逐步形成了以茶叶为龙头,大米、竹业、中药材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
张汉坤同时认为,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还不够畅通。“建议我省加快搭建全省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GEP(生态产品总值)自动核算平台,全面开展全省GEP定期核算并对结果加以应用,着力提升江西绿色生态品牌价值。”张汉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