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珊珊
在萍乡市湘东区,一个“僵尸企业”盘活为“纳税大户”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
这家“僵尸企业”曾是一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长期停产,公司资不抵债,需要通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但又面临债务金额巨大且关系复杂、职工难安置、公司资产易贬损等重重困难,一时间,没有企业敢接手。
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和破产审判团队的介入,打破了僵局。经过对企业精准把脉,该院创新推出“执行与破产无缝衔接”工作新模式,即取得所有抵押债权人同意,在执行程序中对资产进行处置,资产处置完成立即进入破产程序;同时,由抵押债权人让渡部分债权用于职工安置。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企业成功退市,原有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还引进了新企业,使600多亩企业用地“腾笼换鸟”,焕发新活力。目前,这家新企业发展势头正盛,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5年来,全省法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开展专项清理国有“僵尸企业”,强化积案清理、“执转破”攻坚行动,结案1340件,盘活土地1.9万余亩,房产409万余平方米,一批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和解等方式获得新生。
5年来,全省法院忠实履职尽责,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双“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以司法赋能助推全省数字经济大发展、营商环境大提升。全省各级法院不断强化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南昌、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分别结合VR数字技术、景德镇陶瓷数字文创特点,全面建立VR、陶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
为破解知识产权案赔偿低、举证难问题,全省各级法院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加大对恶意侵权等行为的惩戒力度;积极妥善运用行为保全、证据保全、制裁妨碍诉讼行为等措施,积极采信权利人运用区块链技术等提交的电子证据,减少权利人举证困难,降低维权成本,防止权利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为企业降本增效。5年来,全省法院通过打造审判e管理平台,严格案件审限和流转期限管理,实现对全省法院审判权运行的精细化、可视化监管;借助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不打烊、少跑路、家门口的诉讼服务;此外,还建设了337支调解速裁队伍,进一步缩短案件审理时间。据介绍,5年来,全省法院共诉前化解纠纷95.74万件,平均化解时长5.5天;速裁快审案件65.64万件,平均审理周期10.23天,纠纷化解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