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947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江西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直播团队】
总监制:苏越 直播统筹:李梦丽 提问:苏越 摄像:谭兴浩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1月6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生态文明办、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联合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专题)。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圣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纯,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省双碳办副主任、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并晖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文颖 摄)
黎峰: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提升江西绿色生态优势。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圣泽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先生,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纯先生,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先生,省双碳办副主任、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彭小平先生作介绍。
省双碳办副主任、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文颖 摄)
彭小平:
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上午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很高兴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方面的情况。借此机会,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全省发展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新闻界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同时,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特别嘱咐我们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源头严控”管控机制、“过程严管”监督体系、“后果严惩”责任体系全面建立,35项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并加快落地实施,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景德镇转型发展、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绿色发展“靖安模式”、赣南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九江央地合作“共抓大保护”模式等特色改革品牌持续打响,全域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国家高度肯定,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与生态质量双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总体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走深走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改革引领区。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改革攻坚行动,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努力在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加强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有序开发、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加快幸福河湖建设,打造林长制升级版。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省际和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
二是以低碳循环为核心,全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先行区。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持续完善“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一批“双碳”重大项目和试点示范。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行动,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流通体系,提高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绿色低碳产业能级。
三是以污染防治为抓手,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行动,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创建“江西蓝”示范区。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建立城乡黑臭水体长治久清长效机制。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探索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守环境安全底线,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应急体系。
四是以价值转化为导向,全力打造生态福祉共享示范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深度融合,让生态要素更加有效地参与财富分配。全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保障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生活创建,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健全重大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发挥生态文明领域社会组织作用,凝聚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黎峰:
谢谢彭院长的介绍!下面,请张圣泽先生作介绍。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圣泽(文颖 摄)
张圣泽: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江西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去年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了《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向国家成功申报了赣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并从去年开始每年从省财政专门拿出5000万元支持生态修复。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对全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系统治理观,着力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四大体系,努力实现“一湖清水、万山翠绿”的美好愿景,为建设美丽江西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从严管理全省4.1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有效维护我省“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加快省市县规划编制和报批,积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政策,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体系建设,实现省市两级系统数据互通和服务互联,逐步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二是构建绿色节约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耕地保护目标“可落地、可考核、可追责”,形成政府主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科学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镇紧凑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规范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和管理,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决遏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两高”项目。深入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全面施行工业“标准地”、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低效用地再开发等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以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江西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数据库,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调、标准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三是构建各方参与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和《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落实矿业权人、地方政府生态修复责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用好用活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生态产品关联收益、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支持政策,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产品价值转化,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修复新格局。加快研究出台《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提高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索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专家咨询决策模式。
四是构建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抓好全省55个位于“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县(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实,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新要求,强化长江江西段及鄱阳湖、赣南山地丘陵生态空间保护,科学实施赣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稳步推进2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要素进行综合整治,适时启动省级试点。以鄱阳湖流域为重点,围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滨湖区水生态修复、候鸟栖息地保护恢复、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治理、小流域低丘岗地森林质量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为主,积极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谢谢大家!
黎峰:
谢谢张圣泽厅长的介绍!下面,请徐延彬先生作介绍。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文颖 摄)
徐延彬: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深入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国之大者”、巩固提升江西绿色生态优势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江西视察、一次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审议,三次发表的重要讲话都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刻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明确要求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新安排,为我们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生态环境部悉心指导下,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致力于“作示范、勇争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启美丽江西建设新征程,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得到持续巩固。
一方面,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中部领先。
新时代十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了8.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了34.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12.9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6位,PM2.5浓度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16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居中部第2位、全国第8位。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干旱气象条件影响,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向好。全省PM2.5浓度27μg/m3、同比下降6.9%,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6.2%、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西段和赣江干流继续稳定保持或优于Ⅱ类水质;鄱阳湖湖区总磷浓度0.064mg/L、同比下降5.9%。主要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前列、保持中部领先。
另一方面,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绩。我省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从2017年83.6%上升到2021年90.67%,提高7.07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西既实现了高水平保护、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还创造了高品质生活,赣鄱大地正成为天地万物和合共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高地和绿色发展福地。
新征程上,我们一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下去,不断提升江西的绿色生态优势。
黎峰:
谢谢徐延彬厅长的介绍!下面,请王纯先生作介绍。
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纯(文颖 摄)
王纯: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省是生态大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省份。水利工作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紧密相联。
近年来,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先后出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利高质量发展,让治水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连续四年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河湖长制工作多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2021年全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排全国第一名。崩岗治理“赣南模式”和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 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水是经济之脉、是发展之脉,更是生态之脉、振兴之脉。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时代的强音要求我们强化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从为人民谋幸福的战略高度谋划推动河湖治理工作,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幸福河湖建设思路中,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问题,继续奏响“流动的旋律”,让“江西风景独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贡献水利力量。
一是坚持安全为本。以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治理为重点,加快大江大湖治理。继续实施五河及支流防洪治理,消除病险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加强城市防洪排涝、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推进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江河安澜。
二是坚持节水优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加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强化主要河湖主要断面生态流量管控。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工业污染、城镇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入河排污口、水库水环境等专项整治。持续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建立防治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坚持人水相融。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深化“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存量,遏制水土流失增量,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河湖治水文化和人文历史,加强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大力推动流域自然资源、河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五河一湖一江”旅游精品线路,让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纽带。
六是坚持绿色发展。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水权水市场和河道经营权改革。将幸福河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推动水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彰显出“水利+文旅”的全新价值,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黎峰:
谢谢王纯厅长的介绍!下面,请邱水文先生作介绍。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文颖 摄)
邱水文:
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林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林业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要论断,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让百姓因绿色而健康富裕,让城乡因绿色而和谐美丽,让产业因绿色而兴旺发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作出更多林业贡献。具体来讲,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好绿水青山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聚焦“植绿增绿”,让绿色成为江西最亮丽的底色。一是科学开展植树造林。推进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工作,实现科学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确保完成100万亩年度人工造林任务;抓好赣州、吉安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江西科学绿化样板。二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抓好全国森林经营示范省建设,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交通干线两侧、重要生态廊道等重要区域,新造、补植乡土珍贵彩色树种,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碳汇林建设,提升林质林相林效。三是打造一流森林城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森林城市创建,启动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形成“出门见绿、开窗见景、人在林中、绿在心中”的生态宜居新格局;完成第三次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并严格实行挂牌保护,确保全省古树名木底数清、有人护,让大家乡愁记忆中的古树依旧亭亭如盖。
二、严格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好绿水青山
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要聚焦“护绿管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打造江西林长制升级版。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林长制条例》,全面推广应用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推动各级林长主动协调解决森林资源、湿地草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问题;精心筹办好首届全国“林长制论坛”和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全面展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二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和井冈山国家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推动庐山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做好广昌抚河源、安福铁丝岭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让江西自然保护地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三是增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推广应用森林防火预警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确保全省森林防火形势安全稳定;持续推进“五年攻坚行动”计划,全力打好庐山、井冈山等重点生态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保卫战,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势头。
三、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利用好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聚焦“活绿用绿”,全面推进局省共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繁荣山区经济,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一是打造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围绕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千工程”,科学落实好油茶生产任务,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启动油茶科研专项,培育领军型油茶龙头企业,持续打造江西山茶油公用品牌。二是打造竹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面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促进竹林规模化经营,积极打造竹产业示范园区,推进竹加工业发展集群化;精心筹办好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和第二届江西林业产业博览会,推动江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林下经济产业精品区。全面实施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各地发展“一县一品”林下经济业态;充分发挥森林多重功能,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旅游示范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黎峰:
谢谢邱水文局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中新社提问(文颖 摄)
中新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请问,江西林业将如何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文颖 摄)
邱水文: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江西“山更绿、权更活、民更富”,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是持续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公益林、天然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高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标准,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原来的26.5元/亩提高到现在的35元/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原来的26.5元/亩提高到现在的33元/亩,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原来的21.5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9元/亩;同时,加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探索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试点,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差异化生态保护补偿体系。
二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挥林权流转平台和要素交易平台作用,开展林权、林业碳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及大宗林产品交易,让林业生态产品能抵押、能交易、能变现;有序推进林权收储机构试点和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创新试点,推动赣州油茶、资溪竹材运营中心有序运行;建立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协同金融机构创新林权贷款、林业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林业金融产品多元化、普惠化,扩大林业金融支持规模。
三是持续加大优质林业生态产品供给。立足全省森林资源禀赋,大力培育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林业生态资产的溢价,让山区群众的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实施林业“双碳”行动,做好森林固碳增汇项目示范点、林业碳汇开发项目试点和林业碳中和项目试点,不断提升林业碳汇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让我们满目的绿水青山成为山区群众的“幸福靠山”。
央广网提问(文颖 摄)
央广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据了解,江西省正在积极开展市场化方式推动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请问社会资本可以参与江西省生态保护修复的哪些领域,对社会资本有哪些利好政策呢?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圣泽(文颖 摄)
张圣泽:
我省高度重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自2019年起,先后批复了12个市场化全域生态修复试点县。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可在省域内参与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涵盖我省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探索发展生态产业等五大重点领域,并在规划管控、产权激励、指标使用、碳汇交易、林木采伐、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八个方面给予了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开展生态修复规模达到10公顷以上的,允许由生态保护修复主体依法依规在市、县域范围内取得不超过修复面积10%的新增建设用地,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文化教育、光伏等产业开发;对于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允许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等。同时,非常欢迎且积极支持中央驻赣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企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服务“美丽江西”建设添砖加瓦。
江西卫视提问(文颖 摄)
江西卫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请问徐延彬厅长,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文颖 摄)
徐延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指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全力融入“双碳”工作主战场,通过“企业+金融+市场”的办法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全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增进企业低碳自觉。引导全省重点企业成立“企业自愿减污降碳联盟”,以企业自觉带动行业自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促进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二是强化金融降碳支撑。我们会同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出台金融支持江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13项措施,与有关银行签定了一系列《“减污降碳”金融服务合作备忘录》,将在“十四五”期间引导5000亿元以上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用金融的手段为绿色发展注入“血液”、增强动能。三是发挥市场减碳作用。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2020年),为我省45家重点排放单位争取签发1.95亿吨碳排放配额,总体盈余0.11亿吨,折合碳资产约5.5亿元。引导重点排放单位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抵消碳排放,以较低成本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促进企业获得排污权、增强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企业+金融+市场”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全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凤凰网提问(文颖 摄)
凤凰网: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助于工程管护,促进节水减排。请介绍一下,江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的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效?
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纯(文颖 摄)
王纯:
2016年以来,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我们立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和农业用水管理,探索出“以县域为单元、以灌区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考核为抓手”改革路径,基本建成“水价形成、工程管护、精准补贴、用水管理”四项机制。截至目前,全省93个改革县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改革面积近2990万亩,完成进度超过97%,改革进度处于全国前列,节水减排成效已经显现。
一是工程管护成效全面改善。改革实施后,县级农田水利工程责任、监管、运行、维养四大主体均已落实,全面推动工程运行管理集约化、专业化和维修养护物业化、市场化,有序推进灌区一张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叠加,打通灌溉堵点,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可持续”。
二是节水保灌能力显著提升。由于全面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与节水奖励制度,逐步改变了大水漫灌的不良用水习惯。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16年的0.496增加到2022年的0.525,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田灌溉节水量累计达到12亿立方米。
三是维养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改革推进以来,各地重新核算农业供水成本,制定合理的农业水价标准,全省终端平均水价32.27元/亩。同时,配套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全省共落实精准补贴资金4.3亿元,恢复水费收缴面积近2000万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供水管理单位达到成本运行,灌溉保证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香港商报提问(文颖 摄)
香港商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江西下一步在全域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双碳办副主任、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文颖 摄)
彭小平: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的部署,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持续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推动江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完善林权确权、古建筑“三权分置”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搭建全省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生态产品总值(简称GEP)自动核算平台,全面开展全省生态产品总值定期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制度并积极推动结果应用。
二是深化生态产业化利用机制。重点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绿色生态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完善“标准+认证”的“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生态产品质量追溯和认证体系,研究制定环境敏感型产业目录、生态产业化综合支持政策。
三是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优化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体系,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交易市场,推动资源环境权益指标交易扩面增量,全面推动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建设,构建省市县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努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易平台。
四是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订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探索建立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挂钩的补偿制度,完善全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建立多元化综合补偿机制,完善基于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结果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实施机制。
五是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保障机制。探索建设全省生态信用体系,制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丰富绿色金融信贷产品,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江南都市报提问(文颖 摄)
江南都市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请问江西下一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省双碳办副主任、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文颖 摄)
彭小平: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跟踪调度,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认真谋划推进年度重点工作,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组织实施全省首批20个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加快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电煤有效供应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和开发区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开工建设铅山抽水蓄能及一批风电项目,加快推动南昌—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建成投运,争取规划建设第二条入赣特高压直流通道。
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大工程”,谋划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建设,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四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耕地保育,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深入实施林质林相林效提升工程。
五是健全绿色低碳政策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健全“双碳”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持续完善低碳投融资政策,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生产生活创建行动。
黎峰: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