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四位一体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正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着手。其中,实践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实践育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突破口,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着力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同时,社会迫切需求实践型人才。在以考试分数定胜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大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学校忽视实践育人思想,实践育人工作没有得到广泛开展,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只强调对学生文化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造就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内涵

“四位一体”即4S实践育人模式,是基于是协同育人理念提出来的。1971年,德国学者Heken在他的系统论中首次使用了“协同”的概念,用以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以期产生 1+1>2的效应。随后,协同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和教育合作等众多领域。“协同育人”基于协同论而提出,是指各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资源和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以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自的最优发展。

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高质量实现这个工程,就需要各要素协同创新。所谓“四位一体”4S实践育人模式是指由政府(state)、社会(society)、学校(school)、学生(student)共同参与,协同育人,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实现学校、社会、政府、学生共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共同搭建和谐、统一、共赢的育人平台。协同育人体现了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其关键是协同,核心是实践,目标是育人。

四位一体(4S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四位一体(4S)实践育人模式

四位一体(4S)实践育人模式

(一)4S的角色定位分析

4S实践育人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育人模式,其特点是在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建立协同机制,四者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这个组织架构中,政府、学校、社会在各自的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其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与”。

1.政府的角色定位:主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动主体要素的积极性、兼顾各方利益, 政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4S实践育人中,政府的角色是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和成果的评估者。4S实践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政府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成为合作育人强有力的推动者。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而社会行业、企业则以利润为追求目标,学校与行业、企业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需要政府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受传统办学体制的影响,许多学校不愿走出去与社会各行业合作,而有些社会组织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愿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政府监督学校、社会承担各自的合作职责,履行各自的义务。为了实践育人向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需要政府牵头成立专门从事实践育人绩效考核机构,定期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对开展得较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2.社会的角色定位:支持

社会中的企业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共同开发课程、提供兼职教师等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接收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必要条件,为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工艺改造、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搭建平台。行业组织对人才培养最有发言权,清楚行业情况、发展动向、行业诉求最清楚,要协助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发布经济、技术、人才需求信息和制定职业标准为企业、学校提供服务,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引导学校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办学,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为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牵线搭桥。

3.学校的角色定位:组织

学校的角色是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与它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行业的职业标准和企业的岗位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管理实习实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学校要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优势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向“双师型”身份的转变。

4.学生的角色定位:参与

学生应该在社会的支持下,在学校的组织下,主动的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锻炼人格,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主动能性,“从做中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使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有所使用,有所感悟,使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思考和创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升实践育人的功能。

(二)4S的三层合作机制构建

由于受传统灌输理论的影响,实践育人的理念并未得到社会、学校、政府的普遍重视和通力合作,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多赢合作机制。如社会各界还没有足够重视高校社会实践,尤其是一些单位不太愿意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资助和实践基地;学校受到资金、课程学分、安全问题等的限制,提供给大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很少。针对目前存在的情况,构建实践育人机制,就必须把社会、学校和政府的力量整合调动起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动,构建互利、互补、互动的多赢合作机制。

首先,社会与政府的互利关系。政府支持高校实践育人战略,积极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对提供实践岗位的企事业单位,要对其税收以及保险等方面进行优惠鼓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队伍中来,对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任务的单位,采取对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政府而言,加强实践育人是全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握教育本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社会组织支持实践育人,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人力资本的开发,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匹配度,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其次,社会和学校的互补关系。实践育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和学校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要阵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共同促进实践育人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构成了相对主要的内容体系。学校的实践育人归纳为大学生社团活动、自我服务活动、助教助研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等四类,范围比较广,应用也比较早,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起到了实践锻炼的作用。社会上的实践育人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科技服务活动、商品促销活动、家教服务活动、生产实习活动、便民服务活动、参观考察活动、军事训练活动等,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渠道与途径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最后,学校和政府的互动关系。要改变过去管与被管的关系,充分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政府一方面要广开渠道,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和支持,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平台、技术、资金的帮助,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接受高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可以免交教育税。同时,政府要将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资金和政策的帮助,鼓励高校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要根据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政府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在就业、技术、生产、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支持,解决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与难题。双方通过实践育人的桥梁,形成互帮互助的关系。

(本文章受江西高校人文社科思政专项课题SZZX16019资助资助,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阮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