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骤降,不仅感冒病人增加,肺栓塞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认为,低温是肺栓塞症状发作的一种新的危险因素,会使肺栓塞症状发作风险增加84%,且影响持续约72小时。肺栓塞是全球发病率前三的心肺血管疾病,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什么是肺栓塞,高危人群有哪些?出现哪些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肺栓塞是指体循环的各种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医生郑思道指出,患有静脉曲张、以前发生过下肢静脉血栓、创伤或骨折、手术后的患者、肥胖者、吸烟者、孕妇、久坐久卧老年人等都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如久坐久站、长期躺在床上不动、长时间乘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等是导致肺栓塞的常见外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朱继红解释,人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需要克服重力作用,靠肌肉收缩力量自下而上运输,长时间久坐不动或其他制动,肌肉逐渐失去动力,血液则会出现瘀滞,容易发展成血栓。
肺栓塞还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密切关系。朱继红指出,血管有炎症、肥胖、伴随心脏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肿瘤患者等都会引起血液高凝的状态。内因加外因更容易出现肺栓塞,如患者本身就存在凝血物质增加或抗凝物质减少的情况,再叠加手术等外因诱导,患者极易出现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掉落后,影响到肺动脉,从而出现肺栓塞。如果患者的先天存在某些抗凝物质的缺乏或促凝物质增加的情况,可通过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易栓症。
肺栓塞的表现、严重程度和血栓的大小、阻塞肺动脉的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有一定的关系。肺栓塞可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或者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心慌气短、上气不接下气等,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晕厥等情况。郑思道表示,小肺栓塞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可以靠平时多监测、体检等来发现和及时治疗;大面积的肺栓塞起病急,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如果出现下肢肿胀、有下肢静脉炎症以及脚扭伤、腿扭伤等制动问题,同时伴随胸痛、憋气等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肺栓塞患者通过及时溶栓治疗,将堵塞的栓子通开,预后较好,不会出现过多后遗症。” 朱继红提醒。
预防肺栓塞,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无论是长时间乘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还是长时间开车,每隔两个小时就应活动一下身体,如转动脚踝或抬高双腿。如果是住院患者(已经有血栓的患者除外),即便下肢不能自主活动,也建议家人或护理员进行一些按摩,促使其血流通畅,还可以借助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弹力袜及专门用于下肢的泵等,帮助血液进行循环。此外,戒烟戒酒,多吃新鲜果蔬,避免摄入太多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也可减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