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报时评:过上好日子也不能浪费
江西
江西 > 赣鄱 > 正文

江报时评:过上好日子也不能浪费

来源:江西日报

范嘉欣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等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近日,在中央文明办、商务部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发布倡议书,针对宴会宴请特别是婚宴等大型宴会场景,面向饭店餐饮企业提出了十八条具体措施,旨在引导饭店餐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防止宴会宴席中的浪费行为,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各种铺张浪费现象特别是“舌尖上的浪费”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折射出未富先奢、互相攀比、过度消费等不健康心理。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反正咱也不差钱”,有一点浪费也正常;有的人患上了“面子病”,一味地讲排场,大吃大喝、大操大办,造成较大浪费;受物质主义影响,有的人产生了畸形消费心理,盲目且无节制地进行购物和餐饮消费,成了人们戏谑的“剁手党”;等等。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浪费行为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反对浪费不能掉以轻心。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针对“四风”坚决正风肃纪,雷厉风行狠刹公款吃喝送礼,鲜明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抵制享乐奢靡,崇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强烈信号。经过多年努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有了根本好转,但祛歪风、树新风依然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推崇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反对奢侈浪费,关键是持之以恒地推动“观念革命”,让国人认识到过上好日子也不能浪费的道理。现实中,无论是爱面子、讲排场,还是把浪费当消费,背后遵循的逻辑都是“既然我付了钱,就可以用”。这种对物质资源取之无度、用之不惜的观点,在事实上完全站不住脚。须知,浪费行为不仅消耗的是商品本身,还有生产中的人力、物力以及环境成本,而这些最终都要由全社会来埋单。换句话说,节约者必定要为浪费者分担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富与不富,浪费都是可耻的行为。

俗话说:“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起来,但如果做不到“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社会财富就会被大量消耗,社会风气就会日渐奢靡,对国家和个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我们走出物资极度匮乏的“票证时代”还不到三十年,决不能摸着“鼓起来的钱袋子”,就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面临着自然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底线思维,就可能迎来较大风险。摈弃未富先奢等不健康心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制止以餐饮领域为代表的各种浪费行为,才能培育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让勤俭节约深入人心。

反对浪费,一靠道德自律,二靠制度规范,二者不可偏废。从长远来看,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才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标本兼治的重要方法。我国宪法在总纲中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宪法精神也体现在我国农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在立法工作上,今后不妨进一步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约束、引导措施,尽快形成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良性循环。同时,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更好地把粮食供给和市场需求匹配起来,减少浪费,让勤俭节约、绿色消费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