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景德镇昌南里艺术中心“大瓷碗”夜景(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供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方舟重洋 编辑 覃柳笛
毕业于云南大学的彭云兢一直执迷于陶瓷艺术创作,在四年的陶瓷绘画专业学习之后,更是坚定了投身于此的决心。2021年7月,刚刚毕业的他毅然来到景德镇,成为一名从事高温颜色釉创作的“景漂”。在他的作品中,山川河流,草木林兽,或仰或静,憨态可掬。
“景德镇是一个值得沉淀的地方,我的想法在这里能够生根发芽。”彭云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景德镇,像彭云兢这样的“景漂”已经突破3万人,他们通过学习制作陶瓷,为自己的梦想打拼。“景德镇拥有陶瓷从业人员15万名,占城区人口36%,还拥有各类陶瓷技能人才4.5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近年来,陶瓷从业者云集的景德镇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试验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
“景德镇是第一个被国家明确提出建设‘新型人文城市’的城市。建设新型人文城市是国家试验区的主要目标,也是建设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支撑。”刘士林认为。
老厂换装
彭云兢来自昆明东川,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满是自己的高温颜色釉作品分享。
2021年夏天,站在毕业十字路口的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般纠结何去何从。“去景德镇,我没有丝毫犹豫。因为景德镇有一个特点是,对我们这类新人创作者特别友好,只要做的东西足够出众、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能给予你大显身手的机会。”
来到景德镇后,彭云兢立马申请了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摊点,在这里,他的事业有了发芽成长的机会。
此时,陶溪川文创街区二期工程也刚刚顺利完工。这块以原国营宇宙瓷厂工业旧址为核心区打造的文创街区,被誉为景德镇工业遗产成功转型、老城区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样本。
老厂换新装,是景德镇老城区的一种文旅新路径。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大批国营陶瓷企业陆续搬出寸土寸金的城区,大批瓷厂厂房闲置,缺乏专人运维,部分厂区污水横流、杂草丛生。
曾经的国营宇宙瓷厂从人来人往、热火朝天到窑火不再,再到今天的容光焕发,改变源于几年前的一个契机。
“我们当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把这类厂房加以利用。”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改造过程中,我们不舍得拆一堵墙。老瓷厂是景德镇历史的一部分,必须留下。”
“充分利用原有陶瓷旧厂房和工业设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景德镇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红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街区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为主业态,通过整合陶瓷老厂区资源,打造“陶瓷+”全产业链,涵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艺术交流、会展博览、餐饮娱乐等功能业态,打造中国陶瓷地标性“文化湿地”。
2014年,陶溪川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2017年,陶溪川文创街区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现今,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已经开张迎客,过去的老城区宇宙瓷厂厂房设施被完整保护、修复,各种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被妥善安放在改造后的空间内,向人们展示着从历史深处扶摇而来的景德镇现代陶瓷工业。
陶溪川鸟瞰图(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老城焕新
“老厂换装”这类改造在景德镇并不少见,各式各样新式街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文化经济学者、景德镇软实力研究院院长彭中天,早年多次来到景德镇出差。那时的景德镇四处都是烟囱,空气中弥漫着难掩的气味,一件白衬衫,只要两个小时,上面全是灰尘。
“如今,整个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景德镇生活非常惬意,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的‘镇生活’。”彭中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彭中天看来,景德镇“镇生活”具有亦城亦乡、亦古亦今、亦中亦外、亦工亦商等鲜明特色,“亦城亦乡,意味着左手可以拥田园牧歌,右手可以抱现代生活”。
这几年,景德镇迎头赶上,在城市美学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景德镇十大特色景区之一的昌南里为例,这里以景德镇特色文化为基础,将城市美学与商业体验融于一体。
景德镇城市旅游的新地标“大瓷碗”便坐落于此。其建筑灵感来源于宋代著名的影青斗笠碗,大碗建筑总高40米,碗口直径80米,是世界目前已知的最大碗形建筑。大碗白天洁白如玉,晚上可以通过4D成像投影技术在外墙上勾画出惟妙惟肖变幻无穷的唯美意境。大碗内部不定期举办景德镇陶瓷艺术、非遗传承、陶瓷创意等特色陶瓷文化活动。
昌南里景区内不仅拥有多个国内知名艺术馆和国际商业品牌,同时具备零售潮牌、特色美食小吃、酒吧娱乐等多种业态。文化与时尚的碰撞,迸发出了千年瓷都的勃勃生机。
2018年,学者刘士林第一次前往景德镇进行调研的时候,这座城市也给了他眼前一亮的感受。“真没想到这个城市那么漂亮,处处体现着‘瓷都’的气质,就连街边路灯杆都带着浓郁的青花瓷风格。”
不过,2016年初到景德镇的“景漂”小野则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从山东过来,硬座坐了16个小时;从火车站下车后,第一感觉是城市有些衰败。”
短短几年间,在小野的视线中,这个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所经营的一家陶瓷器物集合店,生意也随着周边文旅的发展而日渐兴旺,登上了某App的“景德镇购物热门榜”。
2017年3月,景德镇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景德镇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文化修筑有机融合起来,古县衙、中渡口码头、里市渡等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特色文化资源和城市景观得以有序串联,提供了观光游览、历史寻踪、文化探访、城市体验的场所,重现昌江文化景观;通过文化空间植入,串联御窑窑址、建国瓷厂等陶瓷文化历史遗迹和陶瓷工业遗存,缝合了历史文化碎片,展示了瓷都文化的前世今生。
城市的文化氛围愈加浓郁,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此进行创作,“周围的店铺和工作室肉眼可见地增多了。”小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7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对景德镇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围绕试验区方案中提出的‘ 两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对景德镇土地上承载的陶瓷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认识,突出国际视野、国家使命。在此基础上,对标国际整合提升原有‘瓷都’定位。并且,落实国家试验区建设要求,探索在坚持保护、传承、创新的发展中,实现景德镇向文化创意城市的转型。”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规划科科长张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生产生活和谐相融
2017年,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市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吸引年轻艺术家和制瓷专家回归。如今,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景漂”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截至2020年初,5000多名“洋景漂”也加入其中。
今年8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自称也是“老景漂”。 1965年夏天,刚刚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邓希平坐上了从武汉开往景德镇的长途汽车,由此开启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景漂”生涯。
如今,邓希平早已从“景漂”变成一名“景德镇人”。在瓷都扎根多年的她将大半生时间用于颜色釉的研究创作中,这一材料在她手里通过不可思议的窑变,绽放出难以言表的奇光异彩。
邓希平也见证了景德镇的巨大变迁。但她觉得,这里有一样核心是不变的,那便是城市发展与陶瓷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世界上唯一以陶立世、以瓷扬名并以年号命名的千年古镇,景德镇曾为欧洲工业化分工协作提供了最初的模型,也在工业化进程中起起伏伏。
然而,在文化学者彭中天看来,景德镇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工业化,而是千年工匠精神铸就的品牌。
“景德镇是中国群体工匠精神的代表。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敬业与智慧的象征,景德镇陶瓷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瓷比天大的职业态度,曾赢得盖世美誉。尤其是七十二道工序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群体工匠精神,为西方工业革命提供了鲜活的范式。”彭中天认为,景德镇要避免落入“千城一面”的窠臼,最重要是坚持这一城市精神。
如今,景德镇已成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和谐统一的陶瓷产地。以陶溪川为例,这里着力开创着“陶瓷+”复合发展模式,“景漂”青年创业平台和创意孵化器的蓬勃发展,让城市呈现出了生产生活相融的独特瓷都景观。
这里有面向全国进行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庞大实训基地;有数量众多的陶瓷、玻璃、金工、木工、影视等独立工作室,吸引着大批国内外青年艺术家和创客入驻创作创业;生活便利、设施完善、价格低廉的陶公寓则解决了创客们的后顾之忧……
“在这里,不仅仅是创作方便,就连做原料的泥土握在手里也会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景漂”彭云兢说。
陶溪川一家店铺内,一对“景漂”夫妇通过网络直播展示、销售商品(张浩波/摄)
瓷都愿景
在一些城市观察者看来,景德镇的城市设计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应注重以目标为导向的创新,将城市规划的核心拉回到这个城市和陶瓷的关系中来。
过去,景德镇由于上接皇家文化,造办处统领着这里的陶瓷器型设计,集中了当代最好资源。历史留给后人带有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那些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陶瓷器型,造型别致,气象万千,让人过目不忘。
但是,景德镇不能停留于历史,未来世界瓷都的国际地位需要靠创新的设计来支撑和引领。
“设计是破解陶瓷创新之题的关键钥匙,而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出发,其创新关键点同样聚焦在‘设计’上。”彭中天认为,“如何在城市设计上彰显景德镇的唯一性、原创性和差异性,对于景德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景德镇市被赋予了建设新型人文城市的重大使命。“这表明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和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瓷都,在中华陶瓷文化和世界陶瓷城市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刘士林认为。
“景德镇具有建设人文城市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前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当下,应该抓住机遇,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突出建设新型人文城市的核心目标,探索形成中国新型人文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为我国大量的文化资源城市提供经验和示范,创建文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标城市。”刘士林说。
他补充说:“这也要求一定不能把国家试验区建设简化为文化遗产保护,而是应统筹陶瓷文化遗产保护、陶瓷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重大任务,坚定走一条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余红生向《瞭望东方周刊》描述了景德镇的文旅发展愿景:“围绕‘两地一中心’战略定位,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开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路径,培育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探索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文化旅游是把景德镇优势进行合理价值转化的抓手:以景德镇独特的知名度和产业特色吸引游客到此消费文化与生态,吸引产业到此共享品牌与市场。这就要求景德镇从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定位好城市功能和发展模式。
在彭中天心目中,景德镇应该是具有唐宋古韵、瓷都气派、江南风情等东方古典气质的城市。
“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而景德镇是陶瓷的代表,所以景德镇应该是中国向世界展示陶瓷文化的窗口,是中国陶瓷历史的时光隧道和东方智慧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景德镇不必面面俱到,只需凸显个性,做最好的自己足矣。”彭中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