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百姓心中的“水神”——许逊
江西
江西 > 资讯 > 正文

赣鄱百姓心中的“水神”——许逊

乌赤二年(公元239年),许逊出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史载其天资聪颖,好学慕道,二十岁被邻里举为孝廉,因当时东吴统治黑暗,不就。二十九岁,携儒入道,拜时任西安(今江西修水)县令吴猛为师,三十六岁,举家搬迁至南昌新建县西山逍遥山金田村桐园。四十二岁出任蜀地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十年后,辞官东归,居隐南昌西山,授徒传道,以百岁高龄殁于西山。他周行赣鄱大地,治水御患,斩蛟除害,教化乡里,兴水为民,成为赣鄱流域民间百姓心中念念不忘的“水神”。

诛蟒斩蛟 消除“水患”

许逊所处的时代,正值鄱阳湖的形成期。由于江北地壳上升,长江主泓道南移,江北彭蠡泽向南扩展,洪水泛滥。那时,湖边常有蛇蟒蛟害出没,严重威胁百姓。

公元291年,许逊从四川辞官东归,行走赣鄱大地,发现百姓深受洪灾之苦。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民众认识能力的有限,人们把“洪患”看作是神秘的“蛟”在兴风作浪,更让许逊忧愤的是,社会上涌现了一批奸巫,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到处宣扬山川鬼怪、蛟龙兴洪的谎话,装神弄鬼,勒索民财,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水患”的恐惧。

许逊从小博览群书,他深知“蛟”害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历朝历代有很多斩蛟的勇士。他年少时拜师学艺,行走江湖,练就了一身本事,最主要的是他有一颗济世利物、救苦拔难的勇敢之心。从公元307年开始,许逊带领众弟子,历时二十余载,与蛟害斗争,在修水将蛟“钉于石壁”、在新吴“作镇蛟文以禁止之”、在海昏斩“蛇腹裂”、在湘江“诛蛟”、在鄱阳“诛其蛟魅”……斗蛟路线从赣西北山区到赣抚平原,北至鄱阳湖口,南溯赣江中上游,东循抚河、信江到闽西山区,西沿锦水、袁江以至湖北荆江、湖南湘江,历尽千辛万苦,诛杀镇伏了蛟孽,用实际行动制止了巫害,平息了百姓心中的“水患”。

御除瘟疫 治民疾苦

洪水过后常伴瘟疫。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2年),许逊辞官旌阳东归豫章后一年,因鄱阳湖由北向南扩展,豫章之地常遭洪水侵害,人民生产生活遭到巨大破坏。更可怖的是,水旱等自然灾害引发饥荒,灾害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空气中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引发大规模瘟疫。许逊在旌阳为官时,积累了丰富的治疫经验,面对疫情与洪水,他一方面建议官员带领民众向西北高地处迁移,一方面组织弟子采集草药在西山九龙山炼制中医药丸,施药济民,有效控制疫情。

那些年,他在各地斩蛟除蟒经行之处,均将配制的中医药丸放入民众吃用的水井中,“与民疗疾。”

许逊精于医道。年轻时学师于吴猛,得吴猛精髓,其中就包括中医知识,当中有一味“大功如意丹方”,史料记载,计有川乌、人参、巴豆等十八味药,这味药后经改良,逐渐成为“端午水”辟疫的民俗药物。

许逊隐居西山修道期间也采药、种药,炼药、配药,无偿为乡邻把脉治疾,造福万民,至今在西山仍有丹井、药臼等遗迹。明周珠啸的《普济方》、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许逊药方的记载。

种树植绿 护土保水

洪水来时,往往对植被土壤造成巨大破坏,农田被毁,道路被冲。公元309年,他在奉新,“九曲而不受束,下注成泽,盘曲而行”的潦河,大水漫流,水势浩瀚,水田里的稻禾不仅被洪水冲刷得一干二净,且洪水过境裹挟大量泥沙淤积在禾田里,百姓苦不堪言。许逊在名柏林的地方“彼地植柏”,数年后葳蕤蓊郁成林,即便洪水泛滥,此地的稻田也不会因为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而耽搁了补种的最佳时间。今天的奉新柏林,早已是绿浪千重,田畴万里。

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在江西南昌、奉新、高安、安义等十几个地区,带领乡民种有树木万余株,涵盖松树、柏树、竹子、樟树、杉树、紫荆、仙茅等十多个品种。

科学实验证实:一株25年生的天然树,每小时能吸收150毫米降水。一株22年生的人工水源林每小时吸收300毫米降水,一公顷树木蓄水量是300立方米,是无林之地的20倍。3000公顷森林蓄水量相当一个容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许逊当时用行动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力种树植绿,用覆盖地面的植被和扎入底下的草木根须,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这是“以木克水”的哲学,是江南地区防止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最好的方法,与现代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

构筑信仰 同心治水

频发的水旱灾害,在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同时,对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上的淫祠小庙猖獗,有人装神弄鬼,一时巫觋文化盛行,人们害怕、恐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民生。

人祸甚于天灾,许逊深知巫觋文化的危害,在以雷霆万钧之势斩蛟除孽,制止巫害之时,也着力构建民众信仰,重塑社会风气。公元292年,在往访南昌新建时,看见乡民烹宰牛羊祭祀所谓的“神”,非常生气,当即将小庙掀翻;公元307年在修水斩蛟后,怒斥当地社伯不称职,禁锢祠门,禁止享祀;公元314年,在豫章铁柱镇蛟留下“若有奸谋者,终须不到头”的谶语,对妖言惑众者严厉警告。

他用实际行动告诫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完全俯首帖耳,逆来顺受,而应努力抗争,因势利导。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昂扬姿态和斗争精神,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当时污浊的社会,使古代江南民众从原始异端邪说中解放出来,人们尊其为“水神”。普通百姓从被巫觋愚弄中逐渐走出,开始相信“人”的力量,开始了科学治水的路径,加速了江西山水的开发利用。

史书记载,在许逊后,赣抚大地上,涌现如千金陂、槎滩陂、韦公堤等大批水利工程,不仅推进了江西治水事业发展,也因水运航道的开辟,改变了江西在地理政治上的格局,凭借舟楫水利之便,江西手工业、农业产品闻名天下。

许逊死后,百姓为纪念他的恩泽建立了“许仙祠”。宋徽宗帝,为许逊颁“神功妙济真君”尊号,令仿西京洛阳崇福万寿宫例,建成“玉隆万寿宫”,从此民间称呼许逊为“许真君”;清乾隆帝赞誉许逊为“普天福主”。现有万寿宫1400多所,北自长城,南至滇缅边境,远及菲律宾、新加坡。这些万寿宫,供奉的主神就是“水神”许逊。许逊,成为江西地域文化的象征,是赣鄱文化的一个耀眼符号。

参考文献:

[1]章文焕.《万寿宫》[M].华夏出版社.2004.

[2](清)金桂馨 漆逢源编纂.陈立立 邓国声整理.万寿宫通志(外一种)[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章文焕.《中华人杰许真君》[M].台湾联教图书出版公司.1995.

(来源:江西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