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均由 省政府网黎穗提供)
江西有声新闻发布厅第874期:【江西这十年】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发布教育事业专题新闻
【直播团队】
总监制:毛宁 直播统筹:苏越、李梦丽 提问:苏越 信息采集:李梦丽 摄像:谭兴浩
直播热线:0791-86847839
8月17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举行“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事业专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创兵,萍乡市委副书记鲍峰庭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傅云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傅云
傅云: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系列发布会第六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先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先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先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女士,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创兵先生,萍乡市委副书记鲍峰庭先生,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郭杰忠厅长作介绍。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
郭杰忠: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第三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历史性跨越,全省教育体系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为完善。在2020年国务院对省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江西的“教育社会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三。下面,我就“江西教育这十年”取得进展的有关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十年来,我们把牢办学方向,着力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成立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全面实施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建立对设区市政府和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连续三年举办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研讨班,从在职干部中选派21位同志到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督导专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省属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牢牢抓住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建立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教育部批复同意在我省设立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完善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编写《红色文化》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红色走读”等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成为“江西品牌”。
十年来,我们坚持人民立场,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统筹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入公办园难”和“入民办园贵”等矛盾,聚焦破解“急难愁盼”教育问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省幼儿园数比2011年增长了67.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0.4%,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小学“大班额”有效化解,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两年(2018年)全域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09%,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满意率均超96%,“智慧作业”入选教育部遴选的10个典型案例之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1年提高了15.76个百分点。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创新推出全省义务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在全国较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零辍学”。全省“班班通”互动式终端配备率达100%,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提供有力保障,创造了“江西经验”。
十年来,我们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2020年获批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以来,我们实施中职教育培基固本行动计划,推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高职院校64所(含3所职教本科),中职学校213所,在校生120万人。着力优化专业布局,新增专业向江西重点产业聚焦,实施“工业园区(开发区)现代学徒制”等九大专项计划和未来工匠培育计划,创设“航空强省班”和“交通强省班”。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出台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等28个职教改革文件,制定“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8个实体化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在202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位列第四。着力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十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培训人次将达到10万。我省校企合作、职教改革等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
十年来,我们服务发展大局,着力彰显高等教育贡献力。通过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截至2021年,我省高等学校比2011年增加15所,毛入学率提高27.6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体系更具内涵、更有质量、更重贡献。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实施两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引导和推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四新”建设,新增设置一大批急需紧缺专业。持续打好自主培养、人才引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四张牌”,努力将高校打造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先后实现本土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留赣就业创业占比达57.65%。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1+1+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高校服务江西“十大举措”,连续举办三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24枚金牌,名列全国第三。
十年来,我们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有效落实,教育连续10年成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十三五”期间统筹安排40多亿元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规划投入60亿元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发展新路。我们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21年,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42.98万名,较2018年增加编制4.2万个;现有专任教师67.52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9.62万人,较2011年增加6.76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75万人,较2011年增加1.51万人。积极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探索建立关爱和监督、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机制,出台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十八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政策全面落实,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
各位媒体朋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厚积薄发、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以赶超之志、务实之策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着力办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有影响、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江西教育。在这里,恳请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江西教育,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共同推动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傅云:
谢谢郭厅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好,开始。
中新社提问
中新社:
双减”政策已落实一年,请问江西开展“双减”工作一年来成效如何?
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
刘菊娇:
感谢您的提问。“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委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对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意见》要求,围绕“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方面,校外培训治理有效推进。一是校外培训“减量治乱”成果明显。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由2021年6月份的3082家压减至28家,压减率为99.09%;全省景德镇、鹰潭、上饶3个设区市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
二是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加快推进。省教育厅会同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业务主管部门正在草拟我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设置标准。同时,积极推进非学科类机构资质审核,根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审核进度达到98.53%。
三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起草了《江西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办法(试行)》,组建课题组开展执法体系研究,我们会同省委编办摸底调研各地监管机构设置情况,推进各地加快依法监管。目前全省有4个设区市本级(九江市、景德镇市、赣州市、上饶市)和14个县区(西湖区、新建区、湾里管理局、上栗县、赣县区、南康区、安远县、全南县、兴国县、石城县、铅山县、弋阳县、鄱阳县、婺源县)已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机构,其他市县正在推进中。
另一方面,校内主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作业“减量增质”成效明显。我省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和作业设计的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全面规范学校作业综合管理。目前,全省9229所义务教育学校均制定了作业公示制度、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总量控制等规定;同时,以“智慧作业”为切入点,利用大数据赋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我省“智慧作业为落实双减提供技术赋能”入选了教育部遴选的10个“双减”典型案例。二是课后服务“提质扩面”取得实效。我省的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在2021年上半年,课后服务就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已实现“应开尽开”,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近460万。三是学校教育生态发生积极转变。各地各校认真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切实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扎实做好学校“提质增效”工作。如有的地方以“课堂革命”为突破点,引导教师自觉投入教研教改,打造精品课、创新课;有的地方建立“名校+”区域质量提升共同体、“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名师+”研修共同体,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的地方还制定教育评价改革1+N实施方案,以评价改革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总体而言,我省“双减”工作形势不断向好,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人民网提问
人民网: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刚才介绍到,十年来江西基础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作为基础教育教育的基础,能否介绍一下学前教育十年改革发展的突出成效?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
郭杰忠:
感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相继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等,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达到历史新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高。十年来,围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持续扩大以公办园为主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2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5832所,较2010年增加7314所,增长85.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51.87%提高到2021年的90.42%,增长38.55个百分点;公办幼儿园达到7714所,是2010年的18倍;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3.4%,较2010年增长48.9个百分点;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4%,全国排位第11位,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幼有优育”需求。
二是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十年来,全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全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89.2亿元,较2010年增长45.2倍。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分别为600元/人和200元/人,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十年来,2010年以来,我省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达到11.75万人,较2010年增长1.2倍,生师比13.77: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两教一保”配备标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4.66%。
四是保教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起,连续十年举办全省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引导广大家长和全社会树立科学育儿观。2020年,制定实施江西省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计划培养100名学前教育领航者、200名学前教育指导专家,建设300所保教改革实验园。同时,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和幼儿园跟岗帮扶计划,全面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日报提问
江西日报:
请问十年来,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
曹伴好:
感谢您的提问。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和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基础、抓改革、提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越来越好,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夯实基础、强化内涵,职业教育规模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高职院校64所(含职教本科学校3所),在校生人数68万人,相比于十年前增长了74%;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213所,在校生人数52万人。实施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推动人才培养纵向贯通。近四年向社会输送114.71万毕业生,中职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2021年高职就业率超过90%,留赣就业率达到69%。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职学校分级评价,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完成首轮省级“双高计划”验收,6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立项单位。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四,三年攀升八位。
二是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产教融合持续走深走实。出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建成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木林森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编制发布江西省“2+6+N”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1年新增服务“2+6+N”产业相关专业布点768个。投资25亿元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组建实体化职业教育集团22个,其中8个入选全国示范性培育单位。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2021年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500万元。
三是整省推进、优化环境,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初见成效。2020年8月,教育部、江西省启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内42个部门、11个设区市联动发力,职教高地建设60项试点任务、95个改革举措进展顺利,探索形成2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6项具有全国首创性。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清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我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2020-2021年连续2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激励。
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建设,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启动第二轮省级“双高计划”建设;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加快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让职业教育更优质更公平。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提问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强内涵建设,也要提高服务能力。请问这十年江西高等教育在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上推出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
刘小强:
感谢您的提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永恒主题和价值所在。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下我省在推动高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举措及取得成效。
一是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出台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指导办法,发布急需紧缺专业清单,开展两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专项行动。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直接服务我省“2+6+N”产业占比分别为60%和56%,290个专业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100个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我省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经验做法在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推介。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推动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加强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深入到产业聚集度高的行业和市县成立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教融合平台,选聘产业教授和产业导师,实施高校科技服务“走园入企”、产教融合研究生招生专项计划、高校社会服务专项评估等系列举措,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一批满足江西发展需求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校企通”的建设,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培训,成功举办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开展高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百校行”活动。在连续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共获46金、87银、273铜和9个最佳单项奖,推动涌现了南昌大学“珍蚌珍美”项目团队等一批成果转化的优秀案例。硅基LED发光材料、生猪遗传育种、热敏灸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和产业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亿元。
十年来,我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完善留赣就业支持政策,引导大学生到我省优势行业、支柱产业、领航企业就业,提升大学生服务赣鄱意愿,推动留赣就业率达到57%以上,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省政府网提问
省政府网:
近10年来,江西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
曹伴好: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省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补充交流、待遇保障等方面,采取了更加有力、更加务实的措施,着力推动乡村学校教师“下得去、配得齐、留得住、教得好”。
一是创新模式培养“本土化”师资,推动乡村学校教师“下得去”。持续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每年安排专科层次定向招生计划5000个,定向招收本地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实行“一专多能”综合培养,毕业后由县区根据协议书,将其安置到乡村学校任教。实行本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从2013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师范大学试行本科师范生公费教育。202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省扩大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新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大学为培养单位,培养规模从之前的每年1000名增加到每年2000名。
二是畅通师资补充和流动渠道,推动乡村学校教师“配得齐”。实行编制动态管理。2020年,我省明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省为单位每2年调整一次,市县根据生源变化可随时调整。2021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根据2020年公办中小学秋季入学在籍学生数进行动态调整,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42.98万个(较2018年增加编制4.2万个)。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县管校聘”改革。2014年我省选择11个县进行试点,2015年逐步推开,至2016年在全省全面推行,每年实现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万余名。2020年,为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我省在18个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2021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在2022年全面推行,努力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推动乡村学校教师“留得住”。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2015年,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12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2016年开始,每年暑期组织200名优秀教师赴井冈山休假疗养。2018年出台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进入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免门票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2016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推选活动,选树一大批以龚全珍、支月英、慎魁元等为代表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教师典型。南昌市启音学校张利、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程风分别入选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全国最美教师”。2021年我省再次有两名教师分别入选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东华理工大学周义朋)和“全国最美教师”(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赖勋忠)。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全省各地已于2020年底前如期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且建立健全了长效保障机制,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四是长效培训提升整体素质,推动乡村学校教师“教得好”。每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突出分层分类精准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重心向乡村教师倾斜,为乡村骨干教师研修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年争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200万元,组织实施“省培计划”,围绕当年度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重点工作,重点开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乡村教师学历提升等专项培训,切实提升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南都市报提问
江南都市报:
近十年,南昌大学办学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创兵
周创兵:
感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大学走过了坚持内涵发展定位、构建学校发展新格局的十年。这十年,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创新、强化产教融合,大踏步赶上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十年。
2014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地方高校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开启了新时代地方高校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的先河,推动建立健全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出台《南昌大学高水平大学实施方案》,确立了“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办学定位;2018年又迎来了教育部与江西省合建南昌大学的重大机遇,不断聚焦部省合建目标任务,抢抓机遇,主动作为;2020年以来,提出“作示范、勇争先、创一流”目标定位,制定实施《南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和学校“十四五”规划,做到坚持理念先行、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规划引导和精准规划落实,实施“十大发展计划”,启动“十大专项改革”,不断推进学部制、大部制改革,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精简、协调、高效的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具体成绩表现为: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9个,入选国家一流课程30门,2021年“全国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9位,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排名稳定在全国前38名以内。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个增至25个,位列部省合建高校第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23枚金奖,并获得1次总决赛冠军。
二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的高度评价;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验收获评优秀;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增至11个,前1‰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全球学术机构排名由1818名跃升到752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现了我国LED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因此成为第一批被美国列入危险“实体清单”中的中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排全国第三位,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中位居全球第7位。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28%提升至64.5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从8.72%提升至32.04%。“两院”院士由0突破到3位,连续实现本土培养院士、杰青、四青人才等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和量的叠加,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翻番。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跨越。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取得突破,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2016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由194项增至326项,位列全国第21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由1000名开外上升至世界前400强。江风益院士团队推出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LED新光源及其系列应用新产品近五年累计产销总额116亿元,带动近十倍的产业发展。谢明勇院士团队立足我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稻渔工程团队助力5000农户脱贫,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学校连续2年荣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奖”。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凤凰网提问
凤凰网:
萍乡教育作为十年来江西教育蓬勃发展全面进步的生动缩影,请问有哪些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做法?
萍乡市委副书记鲍峰庭
鲍峰庭: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和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教育民生稳步改善,教育实力显著增强,教育生态持续向好,连续七年荣获教育高质量发展考评全省第一名,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抓普及扩规模,教育资源供给大幅增。
十年来,我们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大力扩充、统筹配置各学段教育资源。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55所,在校生35万余人,教职工近3万人。教育主要指标节节攀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92%,义务教育巩固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芦溪县学前教育发展成就两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二是突出抓均衡调结构,教育公平底线更加坚实。
十年来,我们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切,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1%以下。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教育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县区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坚持“治乱象、防风险、促转型”,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学生、家长过重负担有效减轻,“双减”工作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我市获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芦溪县被推荐接受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两项国家督导评估。农村幼儿园保教经验、“摔跤进课堂”体育特色办学等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空军飞行员录取数多年稳居全省前列,获东部战区通报表彰。
三是突出抓融合促创新,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我们围绕战略需要、产业需求,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优,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县区全覆盖。全市200多家科技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培育36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100余个,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累计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万余人。打造了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海绵城市研究院、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研究院等重要科创平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我市获评全省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设区市,先后在全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交流研讨会和全省职教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四是突出抓队伍优布局,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年来,我们围绕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持续深化党建和思政工作,以红色安源精神为内核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不断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两个只增不减”有效落实。教育总投入从21.61亿元增加到64.11亿元,年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比提高到78.51%。集中财力保障教育项目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由15577人增加到17630人,增长13.18%,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51.81%提高至72.88%,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逐渐成型。涌现出以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维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四有”好老师。我市获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乡村师资建设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萍乡市将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方位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江西教育强省建设贡献萍乡智慧和力量!谢谢。
傅云:
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