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昌发展林下经济成就亿元产业,“点绿成金”走出富民路
江西
江西 > 抚州 > 正文

江西广昌发展林下经济成就亿元产业,“点绿成金”走出富民路

位于江西东南部的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而得名。这里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发源地,全县森林覆盖率70.24%,林地面积达184.2万亩。7月3日,澎湃新闻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抚州市广昌县。依靠良好的生态和森林资源优势,广昌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点绿成金”走出一条新的富民之路。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广昌全县林下经济面积达15.5万亩,每年实现综合产值4.2亿元。所谓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今年53岁的谢运财是广昌县赤水镇人,从事食用菌种植30多年。2016年,谢运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距广昌县城5公里的旴江镇林场租用山林,利用当地林下仿野生自然环境,发展种植樟树灵芝、茶树菇等食用菌及岗梅根、黄精等中药材。截至目前,该生产基地面积达4360亩。

谢运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位于林间。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摄

谢运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位于林间。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摄

澎湃新闻记者7月3日探访该食用菌生产基地发现,在成片杉树林间,一个个包装好的木屑筒摆放成堆,灵芝从中孕育而生。谢运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过去,他在大棚种植灵芝、茶树菇等食用菌,后“把大棚搬至大自然”,在林下种植食用菌,“林下种植的产量比大棚要低一点,但价格是大棚的3倍。”“林下种植,很多地方都学、都在做。”谢运财称,相比大棚种植,林下种植的环境不同,有空气、阳光的变化,有温差变化,菌类的肉要厚一点,口感甘甜,“口味更接近野生风味,品质好,味道好。”转攻林下种植,谢运财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据谢运财介绍,他所种植的樟树灵芝,有药用价值,产品销往台湾、上海等地,其种植的茶树菇远销日本。广昌县官方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谢运财的上述食用菌生产基地,樟树灵芝种植面积 260亩,每亩5000筒,共130万筒,亩产鲜菇达3000斤,干菇300斤,一年可出菇3次,实现总产值100多万元;茶树菇种植面积40亩,每亩5000筒,实现产值约80万元。竹荪30亩,每亩产量干菇300斤,单件120元一斤,总计108万元。鸡枞菇20亩,每亩5000筒,单价120一斤,干菇一筒1两,实现产值120万元。虎奶菇20亩,每亩5000筒,干菇一筒1两,单价120一斤,实现产值120万元。澎湃新闻记者还留意到,在谢运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的林间,还利用食用菌捧堆间隙套种了岗梅根、黄精等中药材。对此,谢运财表示,这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基地已种植岗梅根面积达1360亩,黄精面积300亩,每亩可种200棵(黄精每亩350棵),成长期约3年,每棵产药材约40斤,预计可实现亩产值近万元。在谢运财看来,林下经济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如种植灵芝,其利润可实现3万元/亩。

江西广昌发展林下经济成就亿元产业,“点绿成金”走出富民路

相比大棚种植,林下种植的食用菌口感好,经济效益高。

谢运财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在哥哥的带领下,走上了种植食用菌的创业之路。谢运财介绍说,目前,他的生产基地吸收了20余名工人参与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生产管理(其中贫困户2名),每人可实现月收入3600-4500元/月。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谢运财的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吸纳旴江镇下湖、苦竹、立新等周边164户贫困户入股基地,每年向这164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每人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以上。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赤水镇、千善乡、水南圩乡、驿前镇、长桥乡、塘坊镇、旴江镇等地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共计7500亩,其中自建基地2500亩,订单合作生产基地5000亩,带动广大菇农种菇致富。值得一提的是,谢运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广昌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缩影。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广昌全县林下经济面积达15.5万亩,每年实现综合产值4.2亿元。在林下种植遍地开花的同时,林下养殖如火如荼,林下养殖品种多以散养鸡、鸭、鹅、兔子等为主,广昌全县养殖面积达0.5万亩,年产量10万只,年产值达1200万元。“林下经济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经济产业,可以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林农增收’的多赢目标。”广昌县林业局局长罗斌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广昌县林业部门将着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实现林下种植、养殖、旅游、康养等多种特色产业并举,按照“公司+基地+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力争到2025年新增林下种植面积近10万亩,实现林下经济综合效益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