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黄胜
江西
江西 > 景德镇 > 正文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黄胜

陶艺家 黄胜

人物名片:

黄胜,1969年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江西省现代陶艺学会副会长,江西省高等学校首届金牌教授,江西省“四个一批”文化名家,2019年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

(访谈内容如下)

Q=自由撰稿人 于伶娜

A=陶艺家 黄胜

Q:您如何看待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景德镇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

A:身为陶大人,我自学生时代到毕业留校任教,此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深知几代陶大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发起一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性展览活动,这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等学府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双年展正是这样的一种国际性展览活动,它以当代性、国际性的前提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能够对整个陶瓷行业以及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更重要的引领,对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亦有所推动,因此我认为展览的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期待已久的事情。

黄胜|逍遥游 105x40x50cm 陶瓷 2016

Q:双年展落地景德镇,您又是景德镇本土艺术家,认为展览的举办对这座城市会有哪些正面影响或艺术方面的推动?

A:立足景德镇,展览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景德镇是一座陶瓷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深厚的城市,它一直是极负盛名、享誉世界的陶瓷之都。 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双年展的高规格举办能够让我们这种影响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响应国家提出的“文化自信”的要求,通过展览传播艺术的巨大能量,不断激发大众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习和理解当代艺术,以及它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所呈现的独特样貌。

黄胜|自在 25x20x35cm 陶瓷 2021

景德镇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艺术家、文化跨界人才来到这里参与陶瓷文化建设,所以在景德镇的艺术发展中,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一直存在,恰恰是这种在碰撞中的融合成为它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虽然前期有抵触和排斥,但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和对新生事物的认知,会打破一些陈规,把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法不断转化成当代人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

双年展这个平台把国内外优秀艺术家、新人创作者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立足当下的原创性和强大的艺术视野,使展览呈现出艺术面貌的多样性。大家在一起交流碰撞,形成对当代陶瓷艺术发展新的认知,势必会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黄胜|归去来兮 36x12x49cm 陶瓷 2016

Q: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请谈谈陶瓷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情况。

A:陶瓷美术学院是景德镇陶瓷大学非常重要的教学单位之一,担任院长后,我希望能够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支撑陶大建设特色名校的目标,所以我们今年策划了很多学术活动,比如“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教师采风写生作品展”等。

今后我们还计划推出教师的新作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展览,推动教师们积极追求学术、探索艺术的多样形式,积极展现个人风格。教师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具备全面的文化修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我们整个教学质量和艺术创作研究能够上升到较高水平,对整个行业、陶瓷艺术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黄胜|八大山人 25x10xx15cm 陶瓷 2021

Q:此外,通过教师的艺术实践,还可以把一些前沿的当代性艺术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与时俱进。

A:是的,学院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过硬的教师,我对于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这就包括他们在艺术创作研究、理论研究,以及在学术上的贡献和个人在艺术方面的探索,还有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所形成的影响力,这些都会纳入我们对教师素质的综合考量范围中。

随着陶大青年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学院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我们的经历思考一些问题,使他们少走弯路,不要盲目追随,帮助他们更快成长,希望陶瓷美术学院成为陶大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会尽自己最大可能做一些有益于学校、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文化建设的事。

黄胜|大江东去 56x27x30cm 陶瓷 2021

Q:当下关于陶瓷艺术的展览非常多,也有很多陶大学子屡屡获奖,您觉得参与这些重大展览赛事对陶大师生在未来的学习、创作中会有何益处?

A:这些展览、赛事是陶瓷文化艺术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是非常有益于艺术家成长的,当然也包括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因为他们非常需要走出象牙塔,走上实践展示的平台。

他们充分融入展览的氛围,在交流学习中开拓艺术视野,接触更多新鲜的、有助于学术成长的信息,通过参赛、参展的锻炼,逐渐找到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黄胜|岁寒三友 50x25x30cm 陶瓷 2021

Q:您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书法,前期您将汉代的简牍墨迹的率意与碑刻文字的厚重融会贯通,后期又系统研习“二王”、怀素等名家的草书,完成“写法”到“写意”的探索,您对书法有哪些思考?

A:我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求一种中国写意的表达方式,研究书法也是希望通过书写的研究体验找到一种“写的方式”,基于这种“写的方式”进行雕塑、陶艺的创作,这是我的初衷。

其实在长期的艺术跨界交融中,它们互有渗透的,雕塑和陶艺的创作同时也补充了我对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碑学、草书的精神内核,以及在书写中空间、质感的重要性,丰富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书法中也有雕塑、陶艺、材料语言元素的融入,书写造诣的提升,内心感受的丰富,也为我的雕塑造型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能够从书写中体验到朴实提炼、纯粹直接的雕塑造型中包含的抑扬顿挫的表达,拓展了雕塑和陶艺的创作广度和深度。

黄胜|观山 45x30x40cm 陶瓷 2020

Q:中国书法为您的陶瓷艺术提供了新颖而富有变化的题材,它承载着您对道家精神的思考,您用雕塑意象和书法图像来讨论写意、传达人的精神,您是如何突破传统山水的框架和限制进行当代陶瓷山水创新的?

A:所谓“突破”不是一瞬间的破茧而出,而是一个数十年的孵化过程。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自洽、融合,直到传统与自身的当代属性契合后,所形成的艺术样式将不再是原来的“传统”,也许这就是突破、创新。

在艺术创作上,我主张把视野放宽,注重艺术全面学养和对人的塑造。写意山水是我继青瓷雕塑之后比较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这一阶段我更重视对中国传统人文山水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我在作品中表达的是具有张力的宏观、宽阔的形态。作品中伟岸群山和闲隐高士、粗质陶土和细腻釉色都形成强烈对比,意象营造采用行云流水的自然表现,人物常常是追求内在的神态,一种简洁、质朴,观照内心的精神体验。这系列写意山水创作使我感受并试图表达传统博大的文化精神,并从中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黄胜|仁者乐山 42x22x35cm 陶瓷 2021

Q:我还看到您创作的写意人物雕塑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书写笔法出现在雕塑上。

A:是的,中国文人系列创作一直是我在陶瓷雕塑领域的个人追求,尤其是近两年,我创作了一批新的写意人物作品,采用比较粗犷的陶制材料,把书写的力度和质感转换到雕塑上,以刀代笔,用遒劲有力的雕刻线条塑造人物,大写意的笔法突出其精神内涵,写意和泥性很好的融合,作品深刻而极具张力,这些作品笔力的运用与多年书法的研习密不可分。

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我只是在书画上比较深入地学习了,长期以来都把它当成一种日课进行训练,日积月累,书法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用同一种“书写方式”贯通书法、雕塑和陶艺的创作。

黄胜|溪山行旅 60x50x30cm 陶瓷 2016

Q:我特别喜欢您的《溪山行旅》系列作品,请给我们讲讲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A:《溪山行旅图》是中国传统名画,我创作这系列作品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在用当代人的视角和方式表达我对传统的理解。《溪山行旅》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讲,它就是一种漫长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在行旅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人生、领悟艺术、领会文化,这一切都发生在漫漫行旅中,也代表了我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

作品就是反映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在形态,站在大历史的宏观角度,突出更强的力量感,把雕塑、陶艺、书写、笔墨趣味这些传统艺术中所追求的一些特质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面貌。

我在创作时的状态是完全放松的,因此可以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束缚,找到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作品是为抒发内心性情、思想表达服务的,才会有无限张力的空间。

艺术的创作是自然的流露,不能预设命题,为了表达而表达。不去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如同初时研习书法,我从未预设日后的状态,只是每天临习、感受、琢磨,通过长期的书写训练,找到与自己性情吻合的气质,借由艺术创造的过程作为安抚自己内心、抒发表达的媒介,这也是中国陶瓷艺术未来发展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德镇陶瓷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