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刘建华
江西
江西 > 景德镇 > 正文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刘建华

艺术家 刘建华

人物名片:

刘建华,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1962年生于江西吉安,198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后任教云南艺术学院,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对话内容如下)

Q= 自由撰稿人 于伶娜

A= 艺术家 刘建华

Q:“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即将举办,作为一个在景德镇生活、工作、学习了14年的当代艺术家,您觉得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A:在当下组织策划这么高规格的国际性展览其实非常不容易,我觉得无论对景德镇、还是陶瓷材料,双年展的举办都是件好事。我比较关心的是年轻一代在观展时会看到哪些有意思的东西,通过现场感受,给他们带来哪些触动,让他们去思考自己未来将朝什么方向前进;甚至于当现场看到的都是陶瓷材料时,所产生的这位艺术家为何会表达这种感受、他突破了哪些局限以及放在今天的文化形态里又产生了何种价值等一系列的思考行为,这也将会产生蝴蝶效应,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学术上的指导。

展览还会为景德镇带来一些变化,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看到世界。

作为“瓷都”,灿烂的陶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她以开放的姿态、多元的方式,敞开大门接受不同的艺术表达,可能会形成一种合力,让大众期待下一届。展览对于大众参与性和艺术创作的参考价值越来越重要,在促进艺术品生产传播的同时也促使了评论家将其视为艺术体系的主要活动之一。

因此我还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呈现重点的倾向,突破景德镇所能表达、所能看到的形态样式,能够抓住学术深度和大众眼球的亮点。

刘建华|“方” 瓷、钢 可变尺寸 2012-2014年

Q:在景德镇谈“瓷的精神”,您是怎么解读的?

A:“精神”最重要的在于它的传承、它的创造,没传承、没创造何谈“精神”。瓷是中国的发明,陶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文明现象。陶瓷能产生什么样的有意思的表达?呈现出哪些可能性和新的突破?“精神”建立在思想之上,创新之上,一味模仿古人算不得创造,只是学习,景德镇需要这种精神,敢于走出传统,断尾再生的创新精神。

刘建华|“梦想” 青白瓷 可变尺寸 2003-2005年

Q:作为中国重要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家,您的作品《梦想》由一堆刻意摔碎的陶瓷组成,怎么理解这样的“梦想”?

A: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建立在作者经验或时代背景中的,《梦想》的创作也是在一些事件的触动下开始的——两次航天飞机空难,目睹那些残骸的图片,有感而发,借助作品传达我的一些观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一直是往前推动的,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过去,转身看看这种梦想的推动是好还是不好。高科技也是一样,仿佛是把双刃剑,航天飞机正是这把剑之利刃,循着这一线索,深度追问、继而创作,为大众带来思考——人类发展的梦想是不是我们的方向和终极目标,还将一直持续?为了表达这种事物相对的客观的状态,所以我用了大概8000件陶瓷材料创作了这件作品,其中有亲戚朋友使用过的物品翻制成陶瓷用具,也有用陶瓷制作的高科技产品,像电脑、键盘、汽车零部件等组合成飞机残骸的散落形态。现场同时循环播放着一个三分钟的背景介绍视频,实物与影像的结合,让作品表达更加直观。

刘建华|“沙” 陶瓷、耐火材料 64x 64x 20cm/件 2012-2019年

Q:从《容器》《骨头》《迷恋的记忆》到《水中倒影》《日常·易碎》再到《迹象》《线条》《黑色的火焰》《白纸》,这些作品能够看到您不断变化的思想输出和当下表达,也让观者看到了更多的陶瓷样式与可能性,作品与空间互动,借助场域和空间感,带动观众思考、感受。什么样的路径让您实现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A:这是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建立的过程。我的专业是雕塑,对空间、立体、材料有更多的想象和表达。但是在创作时,我认为空间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雕塑不能一直围绕雕塑台和上面立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想在以往熟悉的表达形式上有一种推动和升华。

我之前在雕塑瓷厂工作了8年,后又在陶大雕塑系学习。大学毕业在昆明任教,接触了很多当地在做实验艺术的艺术家,与他们交流打破了我原有的对艺术表达概念的局限。所以我常说交流很重要,艺术家的自身就像一个被限制的密闭空间,艺术交流会产生缝隙,让你得以换气呼吸、重新认知,知识结构和观念的转换,让我能够在材料中表达思考,作品与空间对话,制造思想的场域。

刘建华|“聚核” 瓷、钢 可变尺寸 2012-2018年

Q: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很多像您一样的艺术家都在这里从中国传统陶瓷工艺走向了当代艺术,陶瓷材料于您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

A:陶瓷这种单一的材料,有太多的可能性和无穷的表现力,于我而言存在着许多未知和挑战。它伴随着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对陶瓷材料的理解和感受是有别于其他人的,自我的敏锐和经验使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融洽到作品的形态中。

当观众知道我的作品《白纸》使用的是陶瓷材料时,都非常惊讶,惊讶的背后有语言的厚度和艺术的想象,无需太多词藻去描述,通过陶瓷材料解析作者的思想,这是陶瓷材料给人的特定感受。

在创作时,平衡工艺与艺术。对尺寸、釉色、温度等工艺技术的掌控是为了完成创作者思考的落地,完成想法到作品的呈现。这不仅是在挑战自己实验性的成果,更是在挑战陶瓷工艺的极限。

艺术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对绘画、对陶瓷材料的延伸,在新的材料中寻找一种刺激,形成个人的特点。

刘建华|“线条” 瓷 可变尺寸 2015-2019年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