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张清渊
江西
江西 > 景德镇 > 正文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专访张清渊

陶艺家 张清渊

Q=景德镇陶瓷大学 李超

A=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陶艺家 张清渊

Q:您对“陶艺家” 概念的理解?您眼里的“当代陶艺”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A: 陶艺家是一个最草率的名词,因为它无法意旨出明确的身份与职称。

Potter/Ceramicist/Ceramic Artist/等是西方目前经常出现在专业领域的称谓。西方对于名称上的使用往往是因为当事人的创作属性而有所区隔,并不完全存在着身份的阶级意识,尤其是在陶艺走进当代后的范畴,单纯制作实用器皿的陶工(匠人、职人)也能把器物作为传达理念的载体。因此,作为一个使用陶瓷材料的创作者,透过材料属性特质的绝对性、适当的技术表现,最终藉由火的烧成来转化之思维,这样的创造工程就是作为专业陶艺工作者必须经历的。

陶艺原本是一些平面艺术家、设计师、雕塑家休闲玩乐时创造力延伸的过程,也因为这样的肆无忌惮,没有僵化性的材料使用状态,颠覆了陶艺的传统思维。走进当代,陶艺是一个进化中的载体,正面临一个相当令人兴奋的基因改造过程。

张清渊 | 莫名石 2018

Q:请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台湾现当代陶艺发展现状和大陆陶艺界的交流的情况。

A:以我对台湾陶艺教育的认知,现阶段的大多数工艺类科系的学生因现行考试制度进入大学。大学前的美术教育,丝毫没有为他们提供接触与认识工艺媒材和学习制作技术的机会。因而造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较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上的落差,只为文凭,不问所学为何,造成公共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凸显了台湾在基础教育上未能形成良善的环境来让学子透过双手来创造。

张清渊 | 莫名石 2018

如果把80年代初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中日陶艺展作为台湾现代陶艺的起步,那么至今也有近40年了。这近40年间的发展与各创作时代的特色建构了台湾现代陶艺多方面的发展系谱。

就如同其他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样,台湾的现代陶艺也经历过戒严与解严的过程,即使在解严后更自由的创作环境里,并没有像其他媒材般有大鸣大放、强烈批判性与内省的立即反应。追根究底,有几点原因是蛮值得说明的:

首先,在发展的时间历程上,陶艺原本起步较晚,发展之初,专业创作人口相对较少,展演活动也较不热络。

其次,在艺术品贩售形成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现代陶艺搭上这班车已是在90年代初,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和评论,市场规模也无法立即扩大,因此无法吸纳更多的新生代创作者投入专业创作领域。

再者,专业的学术教育与研究机制无法在一开始立即提供蜕变的养分,寻求出国进修的人口在短期内快速增加。

最后,在对整体性的发展特色定位中,台湾的现代陶艺一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形成自我文化特色前的意识亦无法明确的厘清。

张清渊 | 莫名石系列

经过二十年的铺陈,台湾在总体经济发展和人民所得均有所提高的平台上,陶艺成为实践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最佳代言人。现代陶艺的定位逐渐清晰,陶艺被纳入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规划和新设系所。从80年代起留学海外的优秀人才相继回归,给正在朝向正常化发展的陶艺教育注入新血液,这一批回归人才将他们在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澳洲等进修所学实践在教学中。台湾的陶艺终于能经由学术的理性对话场域中逐步构筑出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也在强化技能训练上有了着力点和使命感。

张清渊 | 莫名石系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现代陶艺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十年,前面所提的发展问题也已经渐渐解决。在全球化的到来下,如何面对竞争与采用何种策略来延续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台湾接下来最重要且无法逃避的问题。二十世纪末以来,两岸的陶艺交流从民间陶艺社团逐渐转向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频繁互动。从最早的2008年由范迪安、吕品昌先生受国家文化部邀请策划《文思·物语——大陆当代陶艺展》在台湾莺歌博物馆展出到杭州中国美院的双年展、广东佛山的国际陶艺展等等,延伸到近期的亚洲新生代陶艺展、景德镇的国际性活动,两岸间的交流从专业陶艺家的参与扩大到年轻一代的线下与线上的交流。

张清渊 | 莫名石 2013

Q:台湾陶艺教育的普及性如何?台南艺术大学陶艺专业的课程设立大概是怎样的?

A:在传统士大夫观念的影响下,台湾的陶艺教育发展充满了比其他主流艺术、设计科系更多的障碍,高度劳力付出与技术养成困难,再加上艺术市场中对当代陶艺收藏尚未成熟,让台湾的陶艺专业科系一直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

1997年台南艺术大学成立了台湾第一个陶艺创作修业研究所,学生就学期间,每学期的工作室创作课为核心,加上必修的当代陶艺思潮理论课和哲学、美学课程来作为学生个人创作思维的建构。每一学期固定邀请校外或国外教授、艺术家参与期中、期末评图。评图时学生必须在校内专业的画廊空间将自己的创作做完整的呈现,评图当下必须有明确的观念说明和开放式的团体讨论。研究所硕士学位的取得学分最少是50学分,加上一个校内或校外的个展和创作论述。同时,提供一个具有高度国际性交流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让研究生在学期间有到国外学习交流交换的机会,同时通过努力的参与国际学术性活动来招收外籍人士来校就读。学生来台南艺术大学的学习研究是充满挑战且多方面的,彼此之间在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工作室中的互动和隐性竞争中让他们有更严谨的态度来检视自我,身为师者则是提供他们允许失败、从尝试错误中找到建立自我价值的可能。

Q:有媒体评价您是对台湾传统陶艺进入当代艺术领域的转折点中影响较大的关键人物,请您谈谈自己的创作理念?

A:身为一个创作者,我的教学工作深切地影响了我看世界的方法,从早期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内在探索逐渐转换成自我与社会的对话,进而衍生出长期对文化认同的不断提问。

张清渊 | 莫名石 2017

Q:传统陶艺通常强调Hand-make “手作”的概念而当代艺术自杜尚以来已经对借用现成品、科技介入创作等习以为常了,您是怎么理解手作的?相对各个地区而言,景德镇陶瓷自古以来分工细腻,长期以来只有从事工艺最末端的绘画和装饰的艺人可以在成品上署名,您怎么看待景德镇的陶瓷绘画艺术?

A:人类在满足自我欲望的诸多行为中,艺术是这其中的一种。因此任何传达个人情感的行为皆有表现出艺术的可能。因此,若画工只是将制式的内容转换到现成的器物表面,如此的制造过程将是艺术无法介入的。纵观陶瓷工艺发展史,由于矿藏条件、土料饰材属性、烧制方法、烧成温度,乃至风俗民情、审美观念以及工艺技术等种种因素,交互造就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领风骚的陶瓷文化代表。以亚洲国家为例,中国陶瓷文化渊远流长,从史前的彩陶、黑陶文化,乃至秦代兵马俑、唐三彩、宋代汝窑青瓷、明代青花瓷,一直延续到清代釉上彩,极致工艺精妙绝伦。邻国日本,亦从绳纹时期的土器到鎌仓时期,辗转承接并深受中、韩两国制陶技术的影响,亦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六大古窑(濑户窑、常滑窑、信乐窑、越前窑、丹波窑、备前窑)。

从工艺角度而言,陶瓷制品的诞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相较于其他的工艺性媒材(金属、石材、木材、纤维),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与材料语言,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随着历史进程,陶瓷制品的艺术地位日益提升,有些陶瓷制品因为诸多复杂的人文发展、宗教议题和政治性考量,逐渐脱离了实用性本质的坚持,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或是展现当下对于流行美感的品味、对人文思潮的诠释、宗教性图腾的表现或是对政治性议题的纪录。

面对此单一性陶瓷媒材,在执行艺术创造的当下,对材料属性与特殊质感表现的思考,制作工序中的文化讯息介入,以及劳动过程中的精神性价值,成了创作者在探讨个人创作动能和思索与外在环境关系连接的重要课题。

张清渊 | 莫名石系列

Q:作为本次双年展艺委会唯一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委员和专业评审,请您谈谈对“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的建议与寄语?

A:面对目前影响全球的疫情,要举办如此大型的国际性活动具有了极高度的挑战,无论结果如何,此次的双年展一定会在国际陶艺发展的进程里被明确的记录下来。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全球共征集作品2640余件,经全球评审委员会专家两轮公正、公平的评审,评审结果已经公布在双年展网站(www.cjicb.com)首页,请诸位参展艺术家注意查看!

第三轮获奖作品评审将采用线下实物评审并结合国外专家线上评审得出最终的获奖作品(评审时间另定)。入围作者接到邮件通知后请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作品寄送要求将实物作品运抵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收件时间:10月30日-11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请一定确保作品包装的规范和安全性,严格根据寄送要求包装、寄送作品(寄送作品须知请及时关注双年展网站及入选艺术家邮箱)。

寄送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美术馆“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

收件人:

余上(手机:189 7985 3205)

陈隽(手机:139 7985 6371)

(景德镇陶瓷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