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大:五“心”促五“化” 编织师生“心”防网

江西财大:五“心”促五“化” 编织师生“心”防网

江西财经大学以“重在预防、立足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打造五“心”工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重“心”设计 工作机制长效化

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健康中心),正处建制,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制度汇编》等35项规章制度,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核,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化。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机构、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评估优秀学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等。

明确“心”架构 防护网络立体化

积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防护体系和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督导员、年级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专业教师队伍、学生家长、身心健康科医生、校内其他服务人员组成的十支防护队伍,探索形成网络化、系统化、扁平化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对各级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协调专科医生来校坐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各学院策划学院年度心理工作计划,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的培训及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心理普查及各类心理讲座和团体活动。同时,不断强化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在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与专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通校医绿色通道等,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提升。

强化“心”队伍 培训教育专业化

狠抓“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育人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社团学生队伍”(心协、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三支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项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专业化、全员化、自助化水平。每月开展心理督导员例会,每学期至少两次案例督导研讨会,先后组织辅导员参加了3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共有80多名辅导员获得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全校师生开展至少4次全校性的心理讲座。组织专兼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2次省级以上的学术年会。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依托校心协等学生社团,每年组织不少于8次面向学生团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心的老师林峰先后荣获江西省高校社团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老师、“新时代赣鄱先锋”之群众身边的好党员、抗疫心理援助先进个人等。

搭建“心”平台 活动项目特色化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支持平台、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服务网络平台和大学生朋辈互助工作平台等四大平台。素拓大赛促发展。比赛项目丰富多彩,包括有轨电车、鼓舞飞扬、不倒森林、袋鼠跳、珠行万里、风火轮、共同进退等,从2013年开始,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近十年来共吸引1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并在全省素拓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和最佳组织奖的好成绩,成为广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平台。关爱活动助成长。创新“3.25”“5•25”关爱心理“九个一”系列活动,举办1次心理健康形象大使大赛、1次心理情景剧、1次心灵游园、1次漫画展、1次心理沙龙、1次心灵茶座、1次心协树洞、1次心理影片鉴赏、1次头脑风暴心理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特色活动创品牌。如金融学院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室、人文学院的音乐治疗室、工商学院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室、国际学院的职业发展咨询室等,形成具有江财特色的心理育人文化。

优化“心”教育 服务模式系统化

构建课程教学、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五大服务体系。课程教学覆盖所有新生班级;每年开展8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实行全天候个体咨询服务;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全校性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共5次;为全校新进教师提供入职前心理测评服务及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服务。印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研究生心理健康导师协助手册》《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等系列手册、每年出版3期《心海导航报》,为新生发放近万册印有中心简介和咨询电话的卡套等,通过“酱菜校心协”、心灵花园网站等线上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信、QQ群搭建24小时心理帮扶热线。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发展危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底线。

学校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只有编织起既系统又专业、既严密又周全、既温情又精准的“心”防网络,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江西财经大学供稿 周海燕、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