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见第17期:探秘金溪书
江西
江西 > 正文

凤见第17期:探秘金溪书

总策划:毛宁 | 监制:李国富 | 主编摄影:史玉琨 | 校对:李波

导读

daodu

“临川才子金溪书”。据传自唐朝始,浒湾镇就出现了木刻印书,所有江西的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自明代后,金溪藏书楼数量急剧增多,由此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发黄书籍,黢黑的雕版,建筑在书山学海上的老房子……

金溪县浒湾古镇,于南宋中、早期形成集市,距今有上千年历史。该镇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西部,紧傍抚河北岸,古镇水陆交通便利。在明清时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通商港口,抚河码头长年停靠各类船只,货船可通赣江直达长江。

赣地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的概念就是金溪浒湾镇在明清时期雕版印书业的盛况。浒湾古镇中的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和礼家巷三条相互平行又相通的古街巷正是当时雕版印书的中心。这期《凤见》将带您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探寻那金溪书香。

古镇的洲头上、下洲尾一带至今仍保存有三个古码头、四个漕仓、五座寺庙、一座教堂,保存完好的传统古街巷有9条,形成11处古民居聚落群。明清鼎盛时期的60多家刻书作坊全部聚集于此,加上工匠,印书、卖书等从业人员多达三千多人。

如今的古码头早已经荒废,而当年就是通过这里经水路,把金溪书运往全国各地。金溪浒湾的书商也得以在北京的琉璃厂、重庆、上海等地开设了大量的书铺分号,金溪在当时也有了“小上海”的称号。

明清时代,浒湾书铺街刊印了大量教科书、史书等学术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民生日用、官制人事等重要资料,素为学界所重,为推动当时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走进现在的书铺街,古朴宁静,建筑遗迹仍可见当年手工印刷业的兴盛,老人们讲起历史来头头是道。

在书铺街上保存最完好的堂号应算是旧学山房,它由晚清举人谢甘盘创立。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从去年开始,这里变成了中国浒湾印刷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文字和视频,感受到数千年来“纸不到浒湾不齐”“书非赣版不放心”的辉煌。

浒湾书铺街所刻印的书籍,以《四书》、《五经》等教育启蒙、科举考试用书、工具书、大型类书等为主,顺应了国家科举考试的需要。在书铺街里的协盛厂就是当时国家指定的官方书籍印刷点,从协盛厂牌匾上的精美石雕就可以看出当时印书业盛况。

如今在书铺街上唯一还在进行雕版印刷制作的堂号是一家名为忠信堂的作坊。这里的掌门人——78岁的王加泉是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老人家说,自己的手艺全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从唐代开始,忠信堂就从事雕版印刷的技艺。

浒湾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包括制版、写样、上板雕刻、打空拉线、刷印、校对、套色、装订等多道工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如今木刻雕版印刷的流程已大大简化。但像“写样”这种关键技艺,一般的新手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写出一手好的反字。字体一般为宋体、仿宋体、楷体,平整规范,特殊的用隶、篆、行、草或作者手迹。

木刻雕版印刷中最为重要的技艺就是刻版,刻工按字迹墨线精雕细刻,先按笔划划刻,后将空白部分剔除,使墨迹形成约1毫米凸起的阳文反字。开刻之前先在字迹周围划刻一刀,放松木面,称“发刀”,实刻则以右手握刀,左手拇指抵助,先刻直线,再横放书板,逐一雕刻点、勾、撇、捺,完成全字。

完成刻版之后,书板平放案上,四角以纸垫稳,以棕帚蘸墨汁涂擦板面,要求“四周到,中间黑”,再铺上印纸,以棕刷抹擦,使印纸匀称着墨,揭下即为正文书页。每刷一张须蘸墨一次,务求字迹清晰,书面干净无多余墨痕。

在最后的装订程序中,首先“折页”将印好的书页按书口象鼻线对折,使字迹向外(内折便是蝴蝶装)。在封面确定钉眼四个,用丝线往返穿贯,使之牢固订紧。至此一本典型的金溪线装书就已制作完成。

浒湾书坊从业老板多为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文化人、学者,甚至有休闲官员参与其中,他们都以刻印书籍传播文化为自己毕生追求。由于掌门人文化素质较高,所以当时刻印的书籍很少有讹错,这也是“江西版”书籍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当王加泉老人聊起书铺街的兴衰时,他感慨万千,清光绪时期,随着石印、铅印等先进印刷技术的推广,浒湾雕版印书业渐趋没落;民国中期基本被淘汰。如今,只有需要修家谱的人才会找到王老,使这种古老的技艺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在古代浒湾大多书坊为家族经营,书坊世代相传,书坊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家族力量的支撑,血缘、地缘成为纽带。今年五月,王加泉的老伴离开了他,老伴的离世让王老黯然神伤。

为了安慰老人,远在外地的儿女们回到老家陪伴王老。让老人欣慰的是,外孙对雕版印刷很感兴趣,王老也想过培养外孙继承这门手艺,让其得以传承。

在金溪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陆九渊。金溪县城的仰山书院就是为纪念象山先生在清代而建。珍贵的书籍和文化一样需要保护和传承,让人欣慰的是,除了弘扬和纪念象山文化,许多金溪古书在仰山书院内得到修复并留世。

自2012年以来,金溪2000余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保护。“金溪书”的修复同样成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小戴是金溪县文物管理所的一名古籍修复员,两年前她从别的单位调入这里,并从单位的一名老师傅那里学到了古书修复的手艺。

小戴说,修复古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和静心,要做到心如止水。在修复古书时,就算调浆糊用的毛笔尖上滴水仿佛都能听到声音。

这里的每一本古书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时间的刻刀让它们饱经沧桑。所以修补每一页古书都需要小心翼翼,用颜色最接近原著的纸张一点点缝补,仿佛拼贴一块块记忆的碎片。

和印刷新书的流程一样,修复古书的流程中最后一项也是装订。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还原古书的原貌,小戴使用的是和王加泉老人一样的的装订技艺。像小戴这样有经验的修复员,一天也只能修复两页古书。

现在,让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到浒湾书铺街上,“澡丽嫏嬛”——这个英文名字被翻译成“天堂图书馆”的景点位于前书谱街,相传是天庭的藏书之处,也是浒湾书铺街上著名的藏书楼。“金溪书”既指金溪雕版印刷的昌盛与名望,其实也包含了金溪藏书的规模与质量。明清以来抚州金溪文风昌盛,金溪藏书楼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古代,藏书楼的主人中一部分人既是书商又是学者,既以书为业,经商致富,又以书为乐,藏书玩书。家住金溪县城的71岁吴定安老人,就是金溪现代赫赫有名的藏书人。在吴老的房间里,好几个书橱占满了房间里的空地。几千册各类图书放满了整个房间里。

吴老退休之前在文物部门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帮助国家收集各种金溪古书。但当时缺乏经费,收集文物都要靠自己掏钱,在金溪的某个村落的一座宝塔里,他一次就抢救过一百多本金溪古书。

吴老说,金溪印刷的最大特点就是商业印刷,称之为坊刻。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家刻、官刻以及殿板。而坊刻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控制成本,要保持利润,所以其流通性是最好的。在全国各大的藏书馆都有浒湾堂号的身影。他个人收藏的各类古书有几百本,手上的清代原版浒湾书有好几本,估价已经可以达到十几万。

近两年,出现在市场上的金溪古书可谓凤毛麟角,全国范围内都难以寻觅。在吴老眼中,金溪古书比现在任何一种书籍都更具有自己独特魅力。对于他来说古书是一种文化韵味,这种对古书的喜爱难以言表。

如今,金溪的样貌早已是沧海桑田,政府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浒湾文化旅游产业园”。以浒湾书铺街为中心,尽可能保持浒湾古镇的传统风貌,并建设民俗文化体验中心以及文化休闲街、旅游购物街、特色美食街等,把浒湾古镇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