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独立书店沉浮录(一):一场二十年来的人文接力
2016年04月12日 15:57
来源:大江网
作者:曾悦之
本期《文化·大家》文明走近南昌独立书店,在近二十年来时间沉浮印记里,从独立书店对城市精神的引领、传承角度,尝试读懂一座城市的人文生活。
四月江西,因“谷雨”而重返久违诗意的浪漫。这个季节里,世界读书日前后的大大小小读书活动此消彼长;拥有半个世纪之久的赣地人文品牌沙龙--“谷雨诗会”也如期而至……《文化·大家》栏目也在本月持续关注这一系列重大的人文活动。
本期《文化·大家》我们走近南昌独立书店,在二十年来时间沉浮印记里,我们尝试从城市文化精神和传承角度,去读懂一座城市的人文生活。
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独立书店:席殊书屋
“愿席殊书屋坚守最后的书香阵地。”
2000年6月14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南昌席殊书屋二楼写下了这行颇具预见性的文字,让一些人惊叹不已。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离民营书店“解放”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正是民营书店发展的黄金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闻出版署放开图书批发渠道、购销形式和批发折扣,民营书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南昌还是全国其他城市,被“松绑”的民营书店正以一种相对灵活和独立的内生动力驱动着城市的人文生活。
从那以后,城市越来越大,书店越来越少,许多人的书桌灰尘也越来越厚……当南昌席殊书屋第五任“掌门”过云岗先生,每次拿起那本名家签名册,翻阅学界精英留下来的签名和图书推介语的时候,那些过去年月里的读书生活,总让他回味悠长。
1998年莫言担任席殊书屋专家导读系统专家。
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曾说街头酒吧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城市的人群结构。照此说来,书店则是一座城市人群思想的折射。今天80、90后的年轻人,甚至很难相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昌独立书店在洪水猛兽般市场浪潮中,曾一度成为了独立书店崛起的经典范本。
在先辈的口中,我们了解到那时候读书人对于知识的渴求普遍充满了狼性疯狂。多年以来,当不少的实体书店以摧枯拉朽之势败退于市场浪潮之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独立书店依然在“点灯前行”。从最初的“3S蓝色书店”、“席殊书屋”、“青苑书店”、“化文书社”、“拾得书屋”到“三一书店”。尽管在浮躁的世风下,以经营图书来驱动城市的人文生活会显得“不自量力”,但在二十年来的时间里,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看到独立书店所传承的那份读书精神和情怀依然不死,并因此而传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提供该页内容是出于为广大网友提供参考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用户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凤凰网江西频道不承担连带责任。如有问题请联系city_jx@ifeng.com。
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